In God we trust, all others bring data. —— William Edwards Deming
除了所信仰的上帝,其他人都需要用数据说话。
回想起在飞信的那几年,有两个数据驱动设计的项目,印象比较深刻。
例一 设置
优化前,PC飞信的设置类似这个样子:
然后我们通过一次针对所有设置项的埋点数据分析,发现尽管整个系统设置使用率相当高,但在超过50项设置中,绝大多数的月操作频率不超过万分之五,只有10项左右有显著的使用率。
于是我在设计时把常用操作提出来放在“常用”界面,其他放在“全部”界面,如下图:
另一个搜索功能由于技术原因没能开发,此方案上线后,设置的使用率增加三分之一,用户评论也很正面。
例2 添加好友流程
优化之前,大概样式如下:
流程是:把所有信息都揉在一个界面内,点击“加好友”即发出请求,窗口浮层提示并关闭。而通过数据,我们发现使用人群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一次性增加多个人,而当前方案更适合只添加一个人。
但另一方面,中移动出于反骚扰的考虑,禁止使用批量群发加好友的策略。因此我们使用了一个中间方案:
如图示,把一个界面拆成了三个界面,表面上步骤似乎更多了,但分解后逻辑更清晰:最关键的手机号填写放在第一步,次要补充信息放在第二步,最后一步是完成界面——三个操作按钮都在同一位置,这样用户在最后一步可以方便的点击“继续添加”。
上线后,用户使用该功能时,平均每次添加的好友数增加了近一倍——即添加效率更高了。
PS.充分的数据埋点,以及对数据的正确的解读和分析,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设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