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纪实类书籍,所出不少,读罢之后也让我觉得十分有趣。
它既不像网文一样的,过于躁动,也不像矛盾文学之类的过于生涩陌生,传统文学固然是好,只是对于现时代观而言有点苦涩了。
在本来就经济,精神压力大的当下而言,能够有相对扩知面的纪实类文学,多看几册也挺好。
1
一本是前段时间,还写过一部影评同篇的《边水往事》,
书的内容还是要更好一些的,起码人物主角的既视感,本人的讲述,娓娓道来的过往经历,还是满足了人的好奇心,以及对陌生领域恐怖性的向往的。
2
另外一部,是一位日本作家,却做过中国媳妇儿,又回到日本生活的一位女性撰稿人自由职业的吉井忍。起初就是单单被这个书名所吸引《东京八平米》。
一直有个创作主题,在草稿箱,想写写现居住的这个三十平公寓小屋生活。当看到她的这个书名时,就忍不住的打开了,没想到,内容有些小惊喜。
都知道,日本人的生活面积相对狭小,就连现在国内采用的收纳系列,很多都源于日本家庭生活的总结。生活面积小,又要满足家庭所需,那在空间利用上,肯定就要更加精细化。
但也无法想象,一个八平方米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
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房间,应该就是我的阁楼层下铺的这点位置。这么个位置,也只够我摆两张书桌和一些衣物的,顶多再安置个沙发床那么撇脚的位置。
在这么大个空间结构中,那不压抑,憋闷的慌吗?
说实在的,现在的自住这个公寓,物品目前堆积的都有些多了,如果后期不做更详细的收纳整理的话,都会有些泛滥成灾。
长时间的居住,我发现个人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有独立的办公桌,写作区。还要有健身区,活动区的存在,加上生存必须得橱房区,卫生区,以及居住区和衣物收纳区,这几项空间结构才是能够保证个人身心舒适长久的必须。
对于作者的日常行为规划,我就更为好奇。
读过后才知,这位吉井忍是个日籍华语作家,她笔下的这部散文集,不仅是近年来现实生活的记录,也是作者表达“生活的边界远不止八平米”。
作者丰富的阅历,国内外生活,曾留学国内,欧洲,前后租房有三十多套之丰的经历。而在日本东京最终选择这么空间,租金是便宜,但八平米的房间没有厨房,冰箱,就连洗澡间,洗衣机都没有,最初看来都是极为拮据的窘境。
就连搬家的小哥,都劝说这样一个狭窄空间不能长久,之前他也住过,而前住户只是个单身的出租车大叔。
可你不曾想到,就是这么一个空间结构,作者生活的了多年,原因倒不是作者没有钱,而是一种价值观的更高取所。我想身为一个自由撰稿人,且与国内多个杂志社保持固定的稿量,还查了一下作者,个人已有多本畅销书籍。
所以说是吉井忍真真是个妙人,本人可是豆瓣评分很高的美食《四季便当》的作者。你都无法想象,能把便当做到如此精致的人,竟然会在一个没有厨房的空间生活。
可事实上,自从作者选择离婚,离开大陆返回日本选择独居生活后。
她更大的把自己的生活空间,延伸到了日本的街头,公共空间,更大范围内的深度体验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虽然居住的面积狭小,那也是愿意用更多的支去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在有限空间的极致利用,也本就是一种智慧。在物欲的现在,很多人选择所谓的极简生活,其本质也应该是把用有限数量,做更多无限的事。
作者将更大范围的,写出了东京现代人的大众生活相。而且是一个亲历者,这个视角比较的独特,它不像什么人物专访,店面采访等之类的,将人和事数值高阁,甚至很多都被定义。
如此的纪实类描述,和亲切的心理满足,看到的是社会人心更深入的一面,不是利益输出,不是物欲,更不是权利名的世界。这样的真实感代入,真的很有治愈能力。
她好像能带你进入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去感受自己的内心,去用心生活,不必着急忙慌,去关照自己,关注个人对这世间的体验。
这是又一本继《山茶文具店》后又一本我喜欢的治愈系性书籍。
作者从“回到八平米”“身处八平米”“走出八平米”“东京与八平米”四个维度来,来表达,这个空间与内在关系,作者称之十分贴切她“滚石般的生活”。
当然这样的房子位置肯定是要在市中心,交通便利,周边设施齐全地方。这样八平米的生活动线,才能容易完成。
比如说,隔壁带淋浴的24小时健身房,东京特有的42°钱汤沐浴,投币投币洗衣间......这些都是周边不到两三分钟的距离,就可以完美生活的场景。
如此的住房开支压缩,就可以百分之二三十用于储蓄,更多的经费用于生活和体验。人生的这场生命之旅,不正是一场体验之行嘛?
这部暖心之作,真的是极力推荐。起码安抚了,不再有豪宅,物欲的心,因为生活的有趣,好像不是一个空房子就能给予的。反而填满自我的内心,更不必在意是一个怎样豪华的房子所给予的。
3
《我的母亲做保洁》
真实的家庭记录,却成了众生百相的一种。
若是我,好像都无法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爸妈是做这份职业的。
可作者却不仅写出了这本书,还能在日常中,有时去给老妈替代工作。作者能在深圳立足,工作和收入应该都不会低,却能够给予母亲更多的认识。这样的格局也是让人敬佩不已,太敢,太坦然了。
书的内容阐述,不仅让我们又熟知了一个新职业工种在社会中的各方面关系。也让我好像理解,明白这份工作的性质,以及给予相应的尊重。
职业都是一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他们同样值得受人尊重。若我们的父母有一天从事了这样的职业,或许我们自己态度本身就会端正。恰恰是因为社会地位,让大家给予了不尊重的态度。
在书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大家庭的共同成长的过程,相互依靠,彼此借力的温暖相照。
年近半百的老人,来到一个异地陌生地,手机都不太会用,出门都怕走丢了的母亲,肯出门找工作,看人家脸色,去给人家打扫公厕,一边兼顾家里的看看孩子,赚的钱还能贴补一些,这份付出天底下也没谁了。
希望这份温暖性治愈,能够给予我在这个时代,这个城市里的一些精神抵御力。更加充实,丰盈内心的生活,更坦然地面对周遭的一切。
愿我们共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