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完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最后一页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宛如诉说着一个与命运艰苦抗争而又不甘屈服的故事。那激荡的乐曲声在击打着我内心深处柔软的心弦,我久久不能平静。故事中的主人公一个人在孤独中痛苦的呐喊,在漆黑的夜里悲鸣,但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心声,没有人能够欣赏他的音符,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声音,没有人能够看到他的才华。他这样孤独,孤独得令人窒息,茫茫人海中知音在哪里?黑暗中又与谁共鸣?一个命运多舛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受到了太多的不幸与不公,人世的沧桑和坎坷让他洗净铅华、看淡浮生。人生就像一场交响曲,命运是其中跌宕起伏的音符,我听到了殊死的抗争,我听到了不甘的屈服,最后我也听到了无奈的妥协。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用了近20年的时间去酝酿构思完成了这部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作品最终成为了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和不朽。有人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传奇音乐家贝多芬的影子,我无法进行考证。但当我读完这部巨著后,再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发现了乐曲似乎就在倾诉着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故事,通过交响乐的形式将人生命运的坎坷向世人进行着诉说,那波澜起伏的曲调与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完美的契合。我无法猜测和意会罗曼罗兰是用什么样的心境最终完成了这部文学史上的传奇,我只能向他致以无限的敬意以表达我的倾佩之情。罗曼罗兰作为作家是不朽的,贝多芬作为音乐家也是不朽的。小说中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作为文学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悲情人物,他为了真理而桀骜不驯,他为了艺术而不懈抗争。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最终这个虚构的人物也成为了不朽,成为了我们后世每位读者内心深处的英雄,一个集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于一身的榜样。贝多芬在1827年去世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几十年后有个罗曼罗兰能够这么懂他,并愿意穷尽20年的时间去为他完成一部伟大的作品。虽然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物,但对艺术完美地追求,对理想的向往让罗曼罗兰听懂了贝多芬的音乐,让罗曼罗兰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和激情。我想如果贝多芬知道后世有懂他的人,他在天堂也一定能够因此感到释怀而淡然。
克里斯朵夫是一个孤独的人,一生当中只有极少的几个人真正懂他。他的祖父懂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于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从此便将他送进了艺术之门。但他的祖父不幸过早地去世,从那以后他就陷入了孤独。他的父亲终日酗酒,在一个家道败落的家庭中他不得不从小担起了生活的重但。奥利维懂他,可是刚刚认识不久的好友便死在军警的乱刀之下,克里斯多夫从此又再次陷入孤独。葛拉齐亚懂他,但是由于命运的捉弄,两个相爱的人始终无法生活在一起。克里斯多夫在艺术上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音乐,他被嘲笑为疯子并被世人所排斥,他所创作的作品被丢进垃圾桶。克里斯多夫在感情上同样也是孤独的,他爱上了初恋情人米娜,可由于社会身份的巨大悬殊而遭遇到了无情的奚落,让他从小就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拜金与庸俗。之后的几次情感经历又是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挫折而无果而终。尽管他在努力地追求,但他的一生几乎没有真正享受到爱情,如果有那也是稍纵即逝的瞬间。
克里斯朵夫是一个真正孤独的人,因为追求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他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他与这个世界长期格格不入,他希望被理解和接纳,但他又不想去迎合庸俗而进行妥协。他一直在痛苦地呐喊,他想说服这个世界,但现实的骨感和生活的饥寒让他变得很无奈。他从孤独中长大,在经历了众多波折坎坷并努力抗争后,他又在孤独中老去。他的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孤独的。他最后也放弃了,他已经不祈求能够被世人所理解,他愿意一个人享受着这份孤独,并把他的孤独写入一首首不朽的音乐篇章中。
蓦然中,我仿佛看到一个孤独老人的背影。他正是克里斯朵夫,他一个人站在阿尔卑斯山脉一座小山的山顶上,远眺着远处的山峦还未融化的冰雪。他已经老了,他没有了年青时的棱角和激情,他已经没有精力和体力去抗争,他也已经没有兴趣再去抗争。他似乎屈服了,但他的傲骨仍在。他的脑海中还回响着那些他写过的乐章,他的思绪中仍然漂浮着那些他曾经爱人的面庞。他默默流泪了,他已经把浮华看淡,他把孤独洒向了风中。风带走了他的苦难,带走了他的青春,带走了他的爱情,但没有带走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已经把自己和音符融入在这苍天雪山之中,命运的交响曲在天地间不断地鸣奏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