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身平庸,资质平庸,在祖父对儿孙的殷切期盼与支持,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在落第十七次后,于二十三岁中秀才,次年中举人,五年后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年正月二十八,三十岁的曾国藩进京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官宦生涯。此时的曾国藩“刚刚经历过高考”,第一次从小山村走入大城市,除了科举考试,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身上大大小小的缺点很多(这里的缺点均为曾国藩自谓)。第一,生性浮躁,坐不住。喜欢交朋友,饮酒聊天,虽然经常定计划,但总是不能执行下去。第二,为人傲慢,修养不加。此时的他虽然并不出类拔萃,但由于在此前的成长环境,在身边的人中,他一直算是一个“尖子生”,因此对自己有着过度的自信。这里不得不提他祖父的识人眼光,在他入境做官之前的临别赠言如下“尔的官是不做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此外,此时的曾国藩脾气火爆,还与朋友打过两次大架。第三,“伪”,即对人对己不够真诚,夸奖他人常常言不由衷,且容易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四,“好色”。即看到美女忍不住多看几眼,或是想跟夫人亲热,均被他归为“好色”之列。看来曾国藩一生的修行是“禁欲系”的修行。
也正是从入京为官起,曾国藩见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身边人才济济,让他开始反思自己,人生目标由最初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转变为人的更高需求,即“自我实现”(马斯洛)。也是在他三十岁这一年,他立下自己一生的志向,要“学做圣人”。于是,他便开始了一生的修行之路。
第一步,立志。“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确实,立志是做事的第一步,也许它距离你还很遥远,也许随着外界环境和自我的内在变化需要对志向或目标进行调整,但立志仍然有其必要性。因为它会对人生事业产生一种仪式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自己奋进。
第二步,行动。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立过大大小小的志向,所以都清楚志向需要强的大的执行力来支撑。他采用的方法是“日课”,每天将所有自己认为不妥的一言一行,甚至是心思想法都记录下来,然后给亲朋好友传阅,已达到监督的目的。这种提高完善自己的方法其实十分普遍,可能我们许多人都或多或少采用这种方法约束过自己,但却总是半途而废,曾国藩却将它践行终身。
要想从“常立志”成为“立长志”,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下狠心。康熙皇帝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朱熹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作者总结为“做事也是这样,开头一定要提起全力,有股冲劲,‘猛火’痛烧一段,否则绝难成功”。这是不错的,但更重要的是慢火温的工夫。究其原因,立志之初,积极性很高,且收效很快,容易获得成就感,这时发生改变的是人的外在行为习惯。而后,行动进入倦怠期,积极性消退,周围环境已习惯于你的改变,对你的关注和赞赏减少,自我成就感也随之下降,此时正在改变的是人的内在心性。此时才真正进入与自我的对抗阶段,也是修行中最艰难最漫长的一段。曾国藩深知此理,因此一生强调“有恒”的重要性。对于这艰难的倦怠阶段,曾国藩的方法仅一字“熬”。以书法为例,“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及困难之时,打得通的,才是好汉。”
不由得想起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做得到,做不到,熬的过,熬不过,只看个人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