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一夜,开启腾冲第二天的旅程。
告别寸老师一家,从曲折的巷道里拐出来,不由地感叹缘分的奇妙:寸老师家在一个不起眼的巷道深处,甚至门口未挂任何招牌,居然误打误撞进了他家的院,而且还聊得那么投机,勾起了那么多童年的回忆。
就如这个天地国亲师神位,小时候刚对文字开始有兴趣时,就会问爷爷上面写的是什么,因为这是小时候最早、最经常看到的文字,爷爷就会认真地告诉这几个字的读音,并讲起来写这几个字时的讲究:天不出头,地不分家,国不闭口…(抱歉,后几个字的说法我记不清了)。
还有寸老师家的老房子,保持了滇西民居的原貌,这也是和顺让我感动的地方。老家类似的民居已经早被拆得所剩无几,因为乡亲们热衷建造水泥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楼,县城没有统一的规划,居民建楼风格可谓千奇百怪,不土不洋的小洋楼到处都是,而且这种小洋楼动用的钢筋混凝土建材,我觉得是不符合当地气候的。云南的冬天,没有太阳的室内,非常阴冷,特别是近几年回老家入住这样的新房后,更觉寒冷。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无比怀念小时候住的土木老房子。这种房子以木柱、木梁、木楼板为主要框架,红土夯成的围墙填充其中,木门木窗木栏杆油漆饰之,庭院内种树和花草,住起来冬暖夏凉,看起来赏心悦目。
寸老师家巷道出来,正对和顺古镇的入口,小桥流水,很是精巧。远处的田野里盛放着二月金黄的油菜花,右转看到和顺图书馆,入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报刊桌上摆放整齐的一溜报纸,很有当地特色,依次为云南日报、保山日报、德宏团结报等等,看到这,我立马脑补了一副画面:一位当地年事已高的老爷爷,手拄拐杖巍颤颤地步入此图书馆,翻看今日最新报纸,时不时抿一口大搪瓷杯里的茶水……呵呵,不知和顺图书馆屹立的这些年月里,有无过这样的场景?
图书外借处里坐着一位年轻的女图书管理员,上前和她聊几句,问她里面的书还能借不,她说目前只对本地人开放,不用身份证,告诉她是和顺哪个组哪个巷的即可,她基本上都能认识;对于游客,以前对他们开放过,不过自从出现游客或外地人借了不还的现象后,就基本不对外地人开放了。她的手里捧着一玻璃杯热水,身上穿得也很多,看得出很冷,因为图书馆里基本晒不到太阳。继续往里走,出现一台电子借阅机,翻看一遍,发现馆藏还是很丰富的。
再往里是一个庙,右转前行,来到一个卖版画的地方,被里面的那些模子所吸引,小时候过年要贴的灶神、山神原来都是用它们拓印出来的。而后看到有赌石的地方,一百元一小块石头。右转就来到了滇缅军抗战纪念馆,站在纪念馆里,遥想前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惨烈,与眼前安详村庄田野里盛开的油菜花,不由地感慨万千,我想这就是纪念馆存在的价值吧,不忘过去,珍惜眼前。回头看见院子里慵懒的猫还有屋顶上停留的一只鸟,也是一景。
滇缅抗战壮士墙上的这句话写得很好:这里集合的是参加过滇缅抗战的壮士们,人类的历史将永远是你们的家。
肚子咕咕在叫,提醒我还没有吃早饭,前发部队也发来急电,说是前方有小吃街,让快去汇合吃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