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本,阅读者不同,阅读的起点就不同,其理解也会不同,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是丰富、多样的。
那么,对于经典文本,我们如何来解读?我将从以下几点和大家做浅显探讨。
一、为什么要读经典
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要读经典?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最高的智慧。在课堂上教导孩子们阅读经典,接受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熏陶,陶冶性情,开拓精神空间。就像闫学老师所说,在经典中走个来回: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所以,教学目标定位要弄明白。
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朱自清《经典常谈》
让学生见识一番经典的好处,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么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呢?(诗眼欲把西湖比西子)诗中为什么把“西湖”比“ 西子”呢?大家不妨说一说。
把西施的画像拿出来,让学生看一看不可以吗?(讨论)
如果把西施的画像拿出来,就会打破孩子们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无言之美吧。所以,经典文本具有无言之美。苏东坡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给大家营造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如果面对的是三四年级的孩子,可通过诗句让学生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最后再结合多媒体出示相应的西湖画面;我们如果面对的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建议让学生向前走一步:为什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呢?为什么不把“西湖”比作如“花草虫鱼”等事物?
“西施”只能让学生去想,不可触,不可观,而花草虫鱼等都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熟知的事物,这就在悄无声息中给学生营造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当学生领略了这经典的无言之美时,再读一般文本中的比喻句,那也就小菜一碟了。
我在想,如果把阅读当成一门课程来开设,是不是会培养学生很高的阅读眼光?
二、何为经典
经典就是永恒,永恒就是经典。经典就是多年以后,依然绽放出它迷人的光芒。依然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夺目。如:音乐、美术、建筑、文本等。
就文本来说,闫学老师在她的著作中阐释道:如果文本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的创造性、时空的穿越性、无限的可读性,那么这样的文本便可称之为经典文本。我把这称之为经典文本的四大特征,我是这样解读这四个特征的。
三、经典文本的特征
1.经典内涵的丰富性
如:严监生死前的“三次摇头”,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时,可抓住他的面部表情、动作及三次摇头来解读。让学生深切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对自己很节约。就这样还不够,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应往前再走一步,如严监生不仅是个爱钱比爱命都重要的超级吝啬,还是个有情有义的可怜小人物。为学生拓展阅读《儒林外史》的相关章节,了解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慷慨的一面,又不乏人情味。此刻,学生们会明白这个人物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就上升到了文学鉴赏的方面?
严监生原文: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kāi)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2.经典实质的创造性
我们来看两首古诗: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
唐代 李白 唐代 徐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 虚空落泉千仞直,
遥看瀑布挂前川。 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 今古长如白练飞,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条界破青山色。
对比两首古诗,同样都是以庐山瀑布为描写对象,不过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笔下的经典之眼“银河”有气势、有色彩、有光泽,展现给读者神秘、高远、壮丽、开阔的高深境界。带给我们视觉上的有力冲击,同时也不乏强烈的震撼。而徐凝的《庐山瀑布》,一条白练带给我们的只有色彩。
把经典的文本与一般的文本相比较,更能突出经典文本的高明之处,我们不妨用这种对比阅读作为教学的新策略。
3.经典时空的穿越性
* 伯牙绝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经典之眼便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穿越时空,跨越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情感,非常经典的元素,一语道破千百年来人类之间不变的情感。
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怎样挖掘这个元素呢?分享一个教学片段设计:
师:大家中秋节都是怎么过的?开心吗?
生: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逛商场,吃月饼,赏月……
师:是呀,这是多么令人开心、快乐呀!我们班住全托的孩子,如果你们在过节时无法回去呢?
生:想家,想念爸爸妈妈……
师:孩子们,在没有你们的节日里,家人也想你们啊!这叫什么?
生:彼此思念。
师:对呀,每逢佳节,我们亲人之间会非常的思念对方,这就是王维笔下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带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唤醒诗歌,让诗歌中的情感不受时空的限制,荡漾在孩子们的心头。
闫学老师在她的著作《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中说过,好的老师会利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举重落轻。我把这作为我教学努力的方向。
4.经典无限的可读性
*彩虹与黑珍珠
我们来欣赏一个经典绘本。
读完这个经典绘本,你会有何感想?或许你会说:
命运的无奈,无法掌控。
这个世界只有人心中的爱是永恒的。
这就是生物链。
爱是可以超越一切障碍。
爱是需要沟通,需要包容和理解的。
……
是呀,读者的无奈、美好、期待等情感交织在一起,大家不同的心声和感触很好地诠释了经典文本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读性。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经典作品之所以生生不息,魅力永恒,皆因为它诠释了人类的共同情怀,不论它的时空距离与读者有多么遥远,读者读后都能够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我们一定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我们学生自己,读出我们学生自己真切的人生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鉴赏经典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