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明/图文
到了洛阳,自然要看山看水,白云山、云台山距离洛阳市相对较远一些,选择了据洛阳市区一百公里左右的老君山。
老君山风光旖旎,山峰险峻挺拔,传说老子曾隐居此处,自然更增添了几分向往。
1.老君山
一大早就在洛阳汽车站买了到栾川的车票,向着老君山出发了。从车站买的车票走了一半的高速,便走起了坑坑洼洼的道路,本该2个小时的车程,却走了3个小时,虽然始料未及,却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旅行的途中,各地的交通状况自是都不一样的,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附近,高速公路都是互通的,即使是国道也是畅通无阻,每小时都在上百公里。而到贵州的山区,大多的公路不是穿山而过,就是在高架桥上通过,大多蜿蜒曲折,车行其上的速度也就不会太快了,每小时几十公里,很多时间都消耗在了路途之上。因此在游览的时候,也就提前根据路况进行路线的合理规划。
好在路上的风景如画,沿途的群山连绵,植被的覆盖率很高,郁郁葱葱,加之晨雾弥漫,让人心旷神怡。
山体虽然不是很大,却也形体具备,极富神韵,和贵州贵阳附近的山峰有几分的相似,却没有那里的山势险峻,却也各具特色。
岳父在移居到山东之前,曾在栾川镇上生活过十几年,得知我们正在去老君山的途中,便在家庭群里发微信,介绍栾川镇的景点和特色,这也让我们对此行充满了期待。
在景区门口,换乘小车,约3公里左右到达山门的售票处。此时的山间大雾弥漫,人也出奇的少,门可罗雀最为恰当不过。售票员一再说,到山上有可能什么也看不清(到了山上,的确如山下的售票员所说,所见之处皆雾也)。但是来都来了,总不能再等着吧,只能明知山有雾,偏向雾中行。
于是买了门票进山,山门掩映处,看到了山脚下老子的铜像,数十米之高,前额凸起(不禁在想,大脑门也许就是智慧的象征,看那些得道之人大多是慈眉善目,脑门硕大),长冉飘飘,更增添了几分仙风道骨。
在老子的雕像前面,是横卧的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有欧阳中石的题字“老君山”,笔力虬劲,行楷的字体被放大无数倍后气势磅礴,与后面的塑像交相辉映,平添了几分人文气息。
在老子的雕像附近是成片的竹林,挺拔向上,竹林下面,溪流清澈见底,溪水叮咚作响,溪旁不知名的花朵也竞相绽放,露珠让花朵更加娇艳欲滴。不时有鸟从山脚的树林里飞过,鸣叫的声音更是清脆悦耳,除此之外,更显寂静,向山上望去,云雾缭绕,恍若人间仙境。
山下的墙壁上,刻着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段落: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德经》仅五千言,却句句是经典,值得人深思回味。大多在山壁上有所雕刻,但是时间有限,只能大体的浏览一番,便向前行去。
缘路向山上行,除了身边几个满载乘客上山的客车,呼啸而过,几乎碰不见行人。在网上查了一番,只需在山腰处坐一段索道,就能很容易到山顶了。
此时近处的山峦清晰可辨,远山还是在雾气之中,于是便想,这样到山顶,雨雾缭绕岂不更有意境。因为天气预报说近几日都是阴天,在山腰处住宿,清晨在山顶观云海、看日出便成为了不可能。
2.山间休憩
走到山腰处,有很多农家餐馆正在营业,儿子走的累了,大家早饭也吃的不多,就在一家餐馆吃了一顿不到中午的午餐。
山脚下这样的餐馆有几家,而且在附近有规模较大的宾馆、饭店正在施工修建,也就是配套的餐饮住宿等逐渐的在完善。
这家小饭店的山野菜做的很地道,味道不错,价格也不贵,估计是人少的原因吧。山野菜就产自山里,在加之当地的做法,还是很有特色的。
说起这样的山野菜和特色菜,大体每个地方总能找到集中特色的食物。
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也有一道当地的特色菜,哈拉海炖土豆,哈拉海的学名叫刺菜,是在山里野生的山野菜,茎叶上有刺,炖熟后也就不影响食用,如果不去关注营养价值,仅从外形和口感来说,我实在没觉得它和菠等绿叶蔬菜有何特殊之处,且炖熟以后,口感就和蔬菜的本真相差很远,倒是凉拌的茎叶蔬菜吃起来更有食物原有的味道。诸如香椿、藕片等,凉拌就很好吃,尽管在当地不常见。也许只是各地宣传自己特色菜的一种方式罢了,不过外皮酥脆、馅料香嫩的对夹却可是实至名归的特色食物了。当然,要是品尝了手把肉、羊蝎子,草原美食的特色就更加鲜明了。
不过这品尝美食和看风景,都要循序渐进的好,否则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亦或是“一览众山小”之感。也就是每到一处都生猛海鲜的,也就难以体验特色的食物了,倒是多逛一下当地的小吃街,不但有趣,而且有味。
开店的人一直说可以在山腰住宿,价格也很低廉,山上的面积很大,短时间是玩不过来的。但是当时看了一下住宿的条件,还是很一般的,也就没做住宿的打算。
在向山腰进发的时候,儿子兴高采烈的向前跑着,路上几乎没有车和行人,母亲也就放下心来,让他自由的撒野。不免在想,这样清静自然的地方,无疑是有助于人得道了,像老子这样的得道之人是否真的在这山里悟道就不得而知了,真正的悟道必定是经过磨难和淬炼,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尽管和环境有所练习,但更多的是认为的因素,诸如王阳明即使在环境极度险恶的蛮荒之地,仍能悟道成圣。
山是好山,水是好水,可是欣赏游玩一下也就足够了。谁还能真的隐居在山上,那所谓的室外桃园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
这时转身看到刚才吃饭的那家饭馆,店主正在热情的招呼着后来上山的人就餐,正像店主说的那样,自己的祖辈就住在山里,自己也靠开店养活了一家人,孩子尚小,还在蹒跚学步,稍远处的镇上还是有学校的。在山上也就成了店主的生存方式,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在他们的眼中,关注的无非是登山的客人多少而已,关心的也只是自己的生意,风景也就只是赖以生存的依托罢了。
很多名山大川,美是很美,但是否适宜生存就另当别论了。美和是否适宜居住是两个概念,寒霜冷雪、漆黑孤寂也定会存在,这也并不会像常人想象之美好。
于是便想那些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成百上千的人隐居在哪里,难道真实找到了更为适合的生活方式,还是找到了另外的人生之意义,这些都很难说了,但是消极避世是显而易见的了。
环境只是一方面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人为的探索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况且人无论如何都是离不开社会的,也许在社会中才能找到跟大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在家乡附近的草原游玩,遇到从南方来的游客,在草原上敞开怀抱,好像要拥住这一望无垠的绿,感叹的说,要是能生活在草原上就好了。只需简单的问一下草原上的牧民,就知道在草原上的感受,交通不便,蔬菜很少,夏日暴晒,冬日暴雪,没有树木无处遮掩,蚊虫猖獗,缺电少水。也许这就像我们北方人去看大海,站在宽广无边的大海边想,要是能生活在这里就好了。
人们的心都好像向往别处,才要到处的走走看看。如果能够三五小驻,自是胜过走马观花。最好的方式是像当地居民那样生活几日,早晨逛一逛菜市场,晚上逛一逛夜市,体验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这对于形色匆匆的旅行者来说自是一种奢求了。我们不能简单的说旅行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尤其是带着孩子的旅行,让孩子开阔了眼界,知道原来世界如此之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尽如一,大千世界,多姿多彩。
有些东西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即使书本上有,也不入实地一看知道的更加清晰明了,感悟更深刻。行程之前,便让儿子写下简单的日记,路途劳累再加上玩的不亦乐乎,也就抛到了九霄云外,但在他的记忆深处是不会轻易抹去的。
3.乘索道上山
到了山腰,一处上山的索道正在维修,便从另一处索道处上山,据说不坐索道上山,山势险峻,路途难行,而索票的价格不菲,甚至比门票的价格还高,这自然也是景区的重要收入来源。索道是一定要坐的,毕竟父母的年纪大了,登山时间长了会很吃力的。父母在长城游览时坐过索道,并不担心。
我还是第一次坐高空的索道(当然后来每到一处游山玩水,大多是有索道的,诸如梵净山、华山等等),开始的时候,山势较缓,缆车平稳上行,逐渐向上,山势渐陡,附近的峭壁仿佛垂直入云端,好奇的向身后下方看了一眼,深不见底,顿时有了惧怕之感,这时,父母却在观赏索道下方的风景。
又过了一会,在索道上的缆车快进入了山顶,进入了雾中,附近混沌一片,视野可及之处不过数米,既看不见山峰,也望不见树木,只能看见上方三根笔直的缆绳,犹如在云端一样,这时的惊奇战胜了恐惧,心想这雾气恰好增添了山峰的气韵。
缆车到了山上,稳稳的停下来后,便看到了老子骑牛出关的雕塑,漫山皆雾,能见度不过数米,看不见远山,只能看见前方的陡峭的石级,既来之,则安之,总的向上爬一会。
拾级而上,不一会便觉腿酸疲乏,此时的气温很低,如是静止不动,便觉凉气逼人,便发起了牢骚,此行不是很顺啊,观赏牡丹是败花期,登山恰逢大雾。儿子也跟着说,反正是啥也没看着。这总结语倒是恰如其分。
父亲在一旁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哪有那么多如意的事。
我怕影响大家的情绪,便不再作声,总感觉没有看见山峰的壮观而遗憾,没有看见金光闪闪的金顶而失落。
此时遇见下山的人,说还有很远的路程,大多是陡峭的石阶,而且山上也是迷茫一片。即使上去,也还是看不到什么,便只好向下,坐索道下山。
山峰还依然是刚才的山峰,也许是我们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强加于其上,换个角度也许就不一样。便觉得这大雾中山,也恍若人间仙境,如果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这种朦胧之美就也没有踪影了。下山途中,心情也就释然了。
4.离开老君山
上山难,下山易,很快就到了山下,回望群山,依然笼罩在雾中,近山苍翠,远山迷蒙,到了这里也没看清这山的模样。
可自然环境就是这样的,非人力可为之。当我们乘车离开老君山时,回望群山的时候,夕阳从天边照了过来,群山的面貌又变得清晰起来,这个时候如果登山了金顶,应该能一览众山了。但是我们还要去下一个景点,不可能在回头再去乘索道登山了
况且以后也不可能在到这里来,景点就是这样的,人们去过一次,通常不会想去第二次,哪怕那里是美丽神奇的,人大多向往具有新鲜感的地方。
到过了一次,谈不上熟悉,也不能称之为陌生了,还是有一丝遗憾离开这里。
(2018.5初稿,2019.1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