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低纲领是培养能力
一、观点:知识并非力量。
1、知识的概念: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知识意味着规律,即对事物的一般认识。
2、知识的原则:一是求实,实事求是,善于从实践中总结。二是更新,人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必须不断更新。人的认知不可能跟得上知识的爆炸更新速度。
3、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和能力。知识是次要的,而人格和能力起主要作用。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4、把拥有知识本身当作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想得复杂,反而失去创造力。
5、把知识变成生产力,要求三个条件:一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将知识联系起来,组成结构性的知识树。二是把知识进行加工,然后应用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从错误中不断检验修正。三是把感性知识升华成理性知识,通过觉悟变成悟性。
6、只有悟出来、活化的东西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7、知识的利用模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二、认识潜意识及其隐含的能量
1、潜意识的概念:又叫无意识,是指人意识不到的意识,没有意识参与的意识。
2、特点:人们不能觉察,不能意识到,但存在。
3、存在日常生活中、在催眠状态下出现、人处于创造性灵感和直觉状态时的心理活动也是潜意识的作用、做梦、根据潜意识假设而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技术治疗精神病患者有效等,都说明潜意识的存在。
4、显意识、潜意识都具有能量。两个看病的人的例子,一个有重度肺病,一个没病但怀疑自己有病,后来检查结果搞反,有病的人以为无病,复查后真的无病。无病的看到结果,惶惶不可终日,没到一年时间因病去世。说明潜意识可以使病人康复,也能让健康的人变成真正的病人。
5、开发利用潜意识,对大脑不断输入积极的意识。对孩子来说,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
结合自己的经历反思:
回想我的小时候,那时我还是一个学渣。到六年级时遇到的数学老师——彭老师,他经常在课堂上说一些积极的语言,比如学数学,孰能生巧,多练就能越来越好;勤能补拙,只要足够勤奋,你也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可以实现你的愿望。因为老师的这些话,我订下了目标。每次学数学碰到困难的时候,老师这些话就在我的耳边回响,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引导,让我克服困难,不断攻克难题,最后把最弱的科目变成了最强的科目。
彭老师这些话对我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尽管是现在,因为有小时候那次从学渣变成学霸的经历,我再次验证了老师说给我们听的这些话。每次遇到困难,这种心理暗示都会跑出来鼓励我。这应该也是潜意识的作用吧。
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对孩子多说好话,说积极的话,不要用不好的话来打击孩子。不好的话不但打击孩子,还会在孩子心中脑中留下来。出现同样情景时,那些消极的话会冒出来侵蚀孩子的心智,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做事的结果。
而我平时为了控制孩子,会说一些消极的话。用女儿的话来说,就是恶毒的话。比如,如果你不怎么样,就会怎么怎么样;你这样做会怎么怎么样;而里面的都是一些消极的词语,真是细思极恐。
简单粗暴,为了控制而打压是养育不好孩子的。语言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不好的语言对孩子是慢性的他杀行为。我必须要刻意提醒自己闭嘴,要说就说好话,做好事,用积极的语言代替消极的语言。
积极的语言起到积极的引导,消极的语言也会产生消极的引导。对孩子多点耐心,用好话去滋养他们,相信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三、“体验教育”的神奇魅力
摘抄:
1、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2、只要启蒙得当,孩子自有他的理解方式和接受方式。
3、体验教育就像是一剂“灵丹妙药”,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教育者有必要借机导引,或顺势将体验进行提高、升华,把教育的眼光指向孩子的未来。
(202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