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从专业历练到品牌追求(转载)

于对“雕琢”与“凿井”的理性分析,文章通过逻辑变化提出了教师成长在三个维度上的更迭,系统阐释了教师专业化的三个要素,提出了凝练自己的思想、锻造自己的品牌、开拓自己的领域的三项品牌追求,明确了从专业历练走向品牌追求的三个路径。

【关键词】雕琢;凿井;专业化;教师成长

【作者简介】王维审,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员

什么是教师的成长?我以为,成长就是一个不断优化认知的过程——从否定“曾经的最优认知”开始,在获得“新的最优认知”后出发。周而复始,去而复返。

01澄清,教师成长问题的理性思考

其实,我们对成长的认知,也存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从模糊到清晰,从片面到系统,从偏于一隅到重视逻辑。

二十年前,我曾经对教师成长做过比较清晰的阐述。

那时的我认为,教师成长有两种不同路径:一是“雕琢”,就是通过不停改变和修正,让自己逐渐趋向于某种既定的成功标准;二是“凿井”,就是守住自己身上的某一特质,坚定地走下去,让自己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在这两个路径中,我将“雕琢”定位为标准化、达标化、比率化的社会型成功,也就是通过行政方式来界定、评选、命名的各种荣誉称号,属于“少数人”的成功方式;而“凿井”则是一种个性化、成长化、普适化的自我型成功,也就是通过自我选择、坚守、凝练而形成的个人特色,属于所有人都能参与的成功方式。

十年前,我对这两种方式进行了逻辑的调整。

那时的我开始意识到,“雕琢”和“凿井”更应该是教师成长的两个阶段——先在行政背景下进行精雕细琢的打造,然后再为自己凿一口深井。从两种迥然不同且接近对立的成长方式,到“夯基立柱”的两个成长阶段,这不仅是我个人成长观的重大变化,也更加清晰、准确地揭示了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开展专业目标下的教育实践行动,在专业能力达到个体的发展上限后,选择教育实践中的高频领域,聚力于其中,从发现特长到建设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在这个认识中,“雕琢”是夯基垒台,“凿井”则是立柱架梁,最终实现积厚成势的愿景。

现在,我更愿意相信教师发展就是从专业化到“品牌化”的过程,是从专业历练到建立品牌的追求过程。

02

雕琢,教师专业历练的必由之路

专业化作为教师成长的“雕琢”过程,是每一位教师从新手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呢?从理论上来说,教师专业化这个概念既具有群体属性,也具有个体属性。

就个体而言,教师专业化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作为目标的专业化,明确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要达到的专业标准体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二是作为过程的专业化,建立教师从非专业、准专业向专业性进步的专业发展体系,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三是作为结果的专业化,形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专业评价体系,解决“做得怎么样”的问题。无论是作为一份追求、一个过程,还是一种结果,教师专业化最核心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发展体系的建构、评价体系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对“三要素”进行不同维度的解释和解读。比如,就专业精神这一要素来说,在目标层面上就是希望确立怎样的专业精神,在过程层面上就是如何确立专业精神,在结果层面就是确立了怎样的专业精神,从而分别对应三个“体系”的内容。以此类推,其他两个要素也可以作相似的解释。接下来,我就分别针对“三要素”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表现在理想、认知和态度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又是对专业精神由远及近的描述:理想影响着认知,认知决定着态度。一个教师拥有什么样的理想,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职业认知,而不同的职业认知,就会产生对待教育的不同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理想应该是高远的,是看不见的前方。如果一个教师将“年级成绩第一”作为职业理想,那么他对教育成功的认知就是不惜一切地获得分数,他的教育行动必然是急功近利的、以任务为中心的。反之,如果教师将“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作为理想追求,那么他对教育的认知就会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教育行动必定是将学生放在正中央。教育应该是属于理想的,越是在充满现实问题的世界里,教育越需要为理想而存在。从“雕琢”的角度来说,教师的专业精神就是职业生涯的远景图,理想决定了雕琢什么,认知决定了雕琢成什么,态度决定了雕琢得怎么样。可以说,教育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现象,看起来是行动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实则是认知的问题,其纠正或者改变都需要从建立正确的认知开始。

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有哪些?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最具有专业区分度的是实践性知识,它对教师的专业化具有解释和确认的双重功能。因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充分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并通过体验、反思和感悟等方式获得的新观点、新认知。简单地说,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经验。它的确认功能体现在,一个人具有前三种知识未必是专业的教师,他可能只是教师资格证的获得者;但如果具有了前三种知识,并同时具备了实践性知识,那么他一定是优秀且专业的教师。所以,我们所谈论的教师专业化,从专业知识的视角来说,更多地指向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呈现。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再强调教师写作重要性的原因——作为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将可言传的与不可言传的两类实践性知识,通过文字方式表达出来的能力。毕竟,专业与非专业教师的差别就在于,能否将缄默的、内隐的实践性知识,借助逻辑和写作清晰地外化。

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确保所开展的教育实践符合专业规范。概括而言,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育力,包括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激励、评价以及与人的沟通和合作等能力;二是学习力,是指教师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三是研究力,是指教师主动反思教育教学行为、系统探索教育问题改进方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这三项能力中,教育力最受重视,学习力次之,研究力趋于边缘化,从而导致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简单化或粗糙化。教师群体的整体能力下滑,需要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其实,教师的这三项专业能力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育力可以满足教师高质量履职的需要,学习力有助于教师成长动力的补给、成长水平的提升以及专业效能的保障,研究力则可以满足教育实践创新、教育行动变革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对于教师来说,研究力尤其重要,其决定着一个人能否从专业历练走向品牌追求。

03

凿井,教师品牌追求的应然选择

毫无疑问,教师专业化建设让教师职业走向了规范化,促使每位教师在专业标准的引领下,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职业能力拥有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格教师,或者成熟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但是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仅是应付得了工作、胜任得了岗位、完成得了任务那么简单,它更应该是一个自带系统、自主建构、自我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在完成以专业化为标准的“标准化”建设之后,还应该有更加宽广的成长道路可走。那就是“凿井”——凝练自己的思想,锻造自己的品牌,开拓自己的领域。

微信公众号的推广口号就很打动人心,它说:“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教师自然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品牌。对于那些有品牌追求的教师,我给出的定义是:有个性鲜明的专业理念,有独立开展的专业创造,有以学养为基础的专业形象。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的品牌呢?品牌的形成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精耕细作之后的积淀与收获。对于教师来说,个性品牌形成的过程亦是教育生命成长成熟的过程,通常需要一个相对聚焦的领域、一场独具匠心的建构以及一份足够深远的努力。

寻找相对聚焦的领域。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是教育思想的形成,还是个性品牌的建立,都离不开教育实践的基础。一个教师在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专业历练之后,一定会形成许多教育经验和智慧。一般来说,这些经验和智慧通常不是均匀散布在教育实践之中,而是相对集中地指向某一个领域。这个相对聚焦的领域,就可以作为构建品牌行动的基础,相当于万丈高楼的地基。确定相对聚焦的领域以后,教师的写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将网状的经验,通过树状的思考,借助线性的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思想或理念。这个过程是品牌锻造的奠基阶段,是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开始,基本的路径可以概括为聚焦实践、反思经验、凝练观点、提出理念四个步骤。教师是需要思想的,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判断一个教师有没有品牌追求的第一步。

进行独具匠心的建构。教师教育思想或理念的提出,从本质上来说还属于教师对个人专业历练成果的梳理,更深层次的品牌锻造行动应该是在思想和理念之下,系统建构起教育创造的策略、路径和模式,让自己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生发出行动的路线图,产生带着理想光辉的教育成效。通俗地说,这就是让理念落地,让思想生根,在行动中创造。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教育环境之中,探讨这个话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这是一个不缺理念的教育环境,各种理念和思想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理念和思想有不少是凭空而来的,无法催生具体的教育实践,更无法获得独特的专业创造。所以,在理念提出或思想确立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理念系统和策略体系的双重建构,那种独具匠心而不重复前人的建构。

保持足够深远的努力。一个品牌的创立需要漫长的探索、艰辛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对于教师来说,在品牌追求的道路上要做到心理上的持久关注、行动上的持久实践、战略上的持久创造,才有可能确保品牌的形成以及有效的维护。其实,我们未必非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而更需要的是品牌意识和品牌追求。也就是说,在经历过专业历练之后,无论在行政认可的道路上是失败或是成功,我们都应该有信心去追求涅槃般的突破,全身心地投入寻找品牌、追求品牌的道路上来。因为,这是破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需要,也是成就无悔人生的需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小的品牌,只要持续努力,终将孕育出值得期许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