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诗经》里的风雅颂

《诗经》有六义,昨天我们讲过了赋比兴,今天再说说它里面的风雅颂。

在说风雅颂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经》的来历。关于《诗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其一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出自《孔丛子…巡狩篇》),大意为周天子,为了了解民俗风情,建立了一定的采诗制度,派往各地以采诗官。收集民歌,以观民风。这里所说的《诗经》来自民间。从这里来看“风”的形成应该是来源于献诗说。

为什么这样讲呢,答案在下文,如果各位看观找到了,可以坐坐沙发,告诉我哦。关于“风”的形成,当然这里只是我个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

其二献诗说。古代的君王即周王,为了观察民风,了解民情。便于统治,制定章典,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而后便有了“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出自《国语 · 周语上》)的献诗说法。也就是说《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那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我想它还是有一定存在的道理,最起码反映了《诗经》“雅”“颂”中一部分诗篇的来源。

明明要说风雅颂,为什么浪费那么多文字来讲《诗经》的来历呢。刚才说过了,因为从这两种来历,我们就不难看出风雅颂的来历了,它们又都在代表着什么。

文:倾城夏末

(一)《诗经》中的风

风,即为国风。指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收录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为民歌。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丈夫的诗。出自国风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反映了战争劳役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二)《诗经》中的雅

雅,即为所谓的正声,是周朝京畿之地的音乐,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直辖地区。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1.大雅,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作多为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

如: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出自《大雅。大明》

这是一首史诗性质的颂诗,是周王朝贵族为歌颂自己祖先的功德、为宣扬自己王朝的开国历史而作。

2.小雅,以西周末年作品为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多为讽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如: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出自《小雅。狼跋》

诗以“狼”之“进退有难”,喻周公摄政“虽遭毁谤,然所以处之不失其常”(朱熹《诗集传》)。

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三)《诗经》中的颂

颂,是祭祀用的歌,内容一般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在这时我们举个例子: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维天之命》

这首诗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诗为祭祀周文王之作。

文:倾城夏末

写到这里,用了两天的时间,我们已经把《诗经》六义全部讲完了。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我的分享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晚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