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小主文学院成立之初,有了要写读书笔记的计划。大家的热情点燃了我,很快读完了第一本书,《从容小主写长篇小说》。又迫不及待的翻开第二本,《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因为感触很深,马上写了第一篇读书笔记。很高兴,被李彦国老师收录了,并且得到了肯定和鼓励。
最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每日的更文都需要用零碎的时间进行拼凑,才能够完成。读书计划被一再的拖延。好在这本书在喜马拉雅已经录成了有声剧。可以让我在零碎的时间,尤其是开车的时候,进行收听。
有声书对我这样的人真的是太友好了。我甚至有这样一个想法,要是简书文友每天的更文有声音版,那该多好啊。听着他们各自独特的声音,听着他们每天的碎碎念,听着他们新写的故事,听到高兴之处,大喊一声,赞,朋友就收到了我的一个喜欢。
我想这个愿望应该也不难实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从容小主文学院就会去着手做这样一件事情。
言归正传,回到《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李老师。他在我心里的形象,首先是一个质朴的农民,他似乎热爱这片土地胜过热爱教书。最起码他是我见到过的,农民里面教书教的最好的。教师里面,种地种的最棒的。不,就是在农民里面,他也是种地的翘楚。
记得在李彦国老师的一篇文章里,把他家有几口人,有多少地,家里有多少棵树,等等……写得清清楚楚。那些地在村里的什么地方,有多少,可以说事无巨细,清清楚楚。李老师真是可爱又可敬。
村里各处的地名,作物的种类,产量等等……他都了然于胸。在我们村子很难找到这样一位热爱家乡,热爱土地的农民。
相较于王金庄,我家乡的生存环境要优越的多。最起码我们的地不缺土,人不缺水。
很难想象,地里面没有土是什么概念。王金庄独特的地质结构,形成了独特的高山石堰梯田。让我想到村东头的王奶奶进了城,家住27楼,在她家的大阳台,用泡沫箱子和各种盆,装满土种菜的场景。第一次去王奶奶城里的家,看到偌大的一个阳台变成了菜园,让我震惊不已。这次从书中看到王金庄的缺土的情况比那一次震惊多十倍不止。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子里从来没有缺过水。就是在最干旱的年月,田里的水稻可能会因为干旱而减产,但人喝的水从来没有缺过。
我们喝的水是山里的山泉引入各家各户的。记得小时候,在山泉的源头,见过泉水从石缝里流出来。然后在泉水流经的低洼处挖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水池。乡亲们用竹子捅破竹节,或一根,或劈开的半根,一根连着一根,翻山越沟,把水引到了自家的水缸。山泉的源头,离村子还是很远的。一路下来应该需要百余根竹子。小时候喜欢顺着这些竹子跑到山泉的源头去玩耍。
那些竹子经过风吹日晒,用了三五年,就会腐蚀开裂,需要经常更换。加上村里的牛羊,山里的野猪和麂子,也会对这个饮水工程进行有意无意的破坏。为了饮水更加方便,就在离村不远处修了一个小型的蓄水池。全程用水管连接,然后把水管埋进土里,一劳永逸。
我们村里的水源很好,一方面是无论多么干旱,泉水都不会枯竭,另一方面是山泉水清甜可口。所以镇县里面的自然水工程一直没有得到村民们的接纳。有这么好的水,还要用城里加了漂白剂的自来水,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喝惯了免费的山泉水,在城里买水喝,村民们会觉得难以接受。我现在住在城郊,装有自来水。各家各户也有往下打的水井。但这里的水,泥沙很大,酸碱度检测超标。所以城里的人很少会喝自来水,大都是买水喝。我也一直是买桶装水,8块钱一桶。
我妈来这里住了一段时间,看我这样经常买水,就会说我们。她说地下水打上来沉淀一下比买的水强。要喝的话,烧开了喝是一样的。
我总是口头应付,看到水桶空了,就去买一桶回家。我妈则看到水桶空了,就去隔壁我姨妈家的压水井里,打一桶拿回家用。
所以王金庄的缺水也让我震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李彦国老师鲜明的性格,仿佛让我感受到了王金庄的棱角。那里的地来之不易,那里的水来之不易,人们出行,都要爬坡,运输全靠脚力,驴成了最好的帮手和伙伴。就是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那里的人不仅自己走出了大山,也让王金庄走向了世界。真是了不起。
在王金庄,我感受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李彦国老师的家庭里,我感受到了温暖和爱。尤其是那一段关于他们兄弟相聚成家的故事。孩子们相聚成了家,而父母却有家没有房子住了。这是无奈,也让我看到了大爱。
我看过太多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不管穷和富,总是会有抱怨父母不公,之后兄弟姐妹反目的。像李老师这样温暖友爱的家庭氛围,父母不仅有大爱,还有大智慧。
一个家庭,父慈子孝,不管家里有多穷,日子有多苦,大家相互扶持,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样的家庭就是好的家庭,因为那是蒸蒸日上的,迟早要过上好日子。
越是恶劣的条件,大家越要团结一致,才能够活下去。我相信李彦国老师这样友爱的家庭在王金庄不是个例,只是一个缩影。否则,他们走不到今天,也走向不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