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不用“批判”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词语有太多的歧义-充满了高高在上的味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 前辈先贤的思想结晶,恰如夜空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人类不断前进;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则是经济学星空之中,最亮的之一。对于这样的一颗星辰,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仰望。
要评判一个理论,首先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这个理论有多少创新;另外要从其对人类影响上来看,这个理论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多大贡献。
从理论革新的方面来看,《通论》相对之前的经济学理论,最大的改变就是政府干预对于经济的必要性(虽然这一点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争论),这在当时,是革命性的进步;从其影响来看,它开创了宏观经济学,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几十年的经济稳步发展,改变了以亿为单位计的人的命运;而且,这个理论直到现在,在政府宏观调控中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即使在后来,现实中发生了背离《通论》的事情,这不过是说明了《通论》的历史局限性而已,这种局限性任何理论都有。而《通论》本身,客观的说,当得起经济学经典一词。
另外一方面,要评价一个理论,首先要有一套理论。评判的目的,是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然而,迄今为止,我们说《通论》存在问题,不过是建立在我们是后来者,比作者多了好几十年的 时间去实践和验证这个理论,通过试错得到了更多的事实而已,换句话说,我们反驳《通论》的唯一站得住的理由就是“事实证明这个理论在现实应用中存有缺陷”。因为,没有新的理论。
而之所以这么多年下来,都没有新的理论,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已经触及了它的天花板。这个天花板,《通论》就是代表之一。这个天花板,就是基础定义,以及基本假定。所以,新的理论,是颠覆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新的理论要诞生,会如此之难的根本原因。
所以,写这个《评判》,并不是纯粹的对《通论》进行分析,而是借此阐述,《规则论》应用于经济领域的理论框架,并在此过程中,分析《通论》的合理性,以及局限性。
很可能这是一次极其自不量力的尝试,但作为后来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求比他们看的更加远一些,一方面,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证明,我们不是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