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自微信公众号:蜗牛说(woniushuo-HF)
打个卡,这是读《把时间当做朋友》第三篇笔记,预计还有两篇就完成这本书的精读了。嘿嘿,突然觉得有种莫名的成就感,人都是这么容易满足。感谢千锤百炼(王冠)。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不是时间,而是学习。前面几章所述的面临的困境、醒悟、面对现实、管理时间(计划),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转变观念,也就是“洗脑”啦!“学习和思考”篇章才是开始,系统阐述大量的方法论和必备的逻辑;虽然显得“枯燥”,但绝对不可以跳过去。
4.学习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阅读是对“体验”、“试错”和“观察”等学习基本途径的补充。
“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经验局限。
阅读、检索、写作和实践是自学能力的基础。
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
……
学习一词早在《礼记·月令》既已出现(鹰乃学习),宋代叶适的《毛积夫墓志铭》中有“稍长,亲师友,学习今古。”的记录。学习包含“学”和“习”两个层面:“学”是指通过听(看)、说、读等手段获取知识,本质上是知识的输入;“习”则是指反复练习,通过思考、实践来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就是知识的输出。
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构成完整的学习。
学习一直是笑来老师认为获得“重生(或新生)”的唯一途径,从他的公号“学习学习再学习”名称可见一斑。知乎作者Andrew Xu(http://dwz.cn/3w60uZ)提出,人在学习和思考时具有专注模式 (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 (Diffuse mode)两种不同的模式。对待熟悉的事物习惯用专注模式,而思考和创新时则需要用到发散模式。所以强调独立思考和正确思考的重要性。
笼统上,体验、试错和观察等基本途径都可归于经验学习范畴;而我们恰恰习惯于利用经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比如,网络上常有某某食材和某某食材不能搭配食用的文章,而事实并不能证明;家长会选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事实上,经历丰富不等于经验丰富,或者说经验丰富不等于经验正确……
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的输入,却忽视了知识的输出。你不难见到嗜书如命的人,一年读过的书比你一辈子读过的书还要多,可这样嗜书如命的人少用大成就,往往读成了“书呆子”(绝对没有认为读书无用的意思)。为什么?那是因为只知读书无限好,不知思考并运用知识。把读书(学习)停留在书本上和意识中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毛爷爷曾说:“读书是一种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不然则是“纸上谈兵”和“本本主义”。
写作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咖“剽悍一只猫”就认为,读书后要写,多写,不停地写。写作是一种分享,是学习的输出;只有不断地输出才能促进思考。
5.思考
因果关系
相关命题
举证责任
对立论证
……
思考、思考、还是思考。
思考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对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正确地思考并非易事,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从来不重视逻辑思维,崇尚儒道思想,思考问题注意辨证、矛盾,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不足。
逻辑的本质是寻找事物的相对关系,并用已知推断未知。逻辑思维对于人们学习、思考和探索未知尤其重要。比如在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学教学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与人交流时,可以根据说话者的陈述,通过逻辑分析其与表达信念之间的关系(说的是什么?说得对不对?)。
所以,学点逻辑学能决定思考的质量。
逻辑学中最基础的则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举个例子,在判断某个观点时,我们的思维更倾向于“我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而非“此观点是否合乎逻辑”。
比如:
所有的狗都是动物,
德国牧羊犬是动物,
因此,德国牧羊犬是狗。
很显然,这段话的逻辑是错误的。依照这段话的思路,你也可以得出“猫是狗”的谬论。如果你花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其中的逻辑谬误,那是因为这段话的结论在主观上是正确的,而你更习惯于通过经验和主观标准做判断。
当然,努力学习和思考并不一定会有收获。笑来老师认为,在学习的时候,进展和时间的关系肯定不是线性的——想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基本没戏。只有经历积累的过程,“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有可能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