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语文说新教材系列之一
郑标语文名师工作室 周国新
部编3科新教材今年9月份将强势进入义务教育的各学段,那么新教材新在哪儿,我们如何迎新?旧教材中有没有可以继续借鉴的内容,我们如何从对旧教材的解读的惯性系统中走出来,更好地用课堂注释好新教材呢?笔者将在此方面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依托,从一名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角度做些思考和分析。
这次新教材对于以往的教材修订而言,无异于一场革命。
首先,它终结了一标多本的教材“地方割据”的时代。原来人教、语文、苏教等不同的版本的语文教材面目各异,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版本,在编订原则上尽管都是依据2011版课标,但选文、体例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现象尽管有点“百花齐放”的味道,但明显地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所谓“分久必合”,十多年的教材各自为王的现象终于统一,显然迎合了国人大一统的习惯心理。
其次,它强化了德育功能。之所以要进行教材的统编,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也不是为了教师更好的教。而是在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的复杂、严峻的形式下,国家要培养为自己服务的人的需要。
所以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部编新教材的政治色彩更浓,
“立德树人”成了语文教材的首要特征。在“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原则下,语文要承担起在学生头脑“打入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的重要任务。这一点较之以往,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它在形式、内容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在形式上它放弃了坚持了数十年的小开本32开的幅面尺寸,和早已大化的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统一尺寸。对学生而言是便利了许多,好像也体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意思。
在编选体例上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原来附录式的形式,把课外阅读推荐、课外古诗词推荐移到了相关单元之后。课文的数量由原来的三十课,缩减为24课。阅读,每单元4课;写作,每册安排6个专题;综合性学习,安排3次;名著导读,每册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册安排2次,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
在内容上的变化,我认为有六个方面:
1.双线组元:原来的版本的教材大多采用主题组元的方式,而新教材却是从人文主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含家庭)、人与自我——和语文要素(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条线索安排单元结构。
“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人文主题”力求形成一条贯串全套教材的显在线索。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语文要素”则力图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体系结构。在阅读能力方面,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如七年级在阅读方法方面强调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阅读策略方面,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
2.“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即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三者的结合。又是人文主题、阅读方法、阅读策略三者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目的在于改变以下三种状况:
一是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几乎全都讲成精读课的状况;
二是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 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是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3.强调“一课一得”,强调知识体系,注重落实技能习得
比如: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变革是部编本教材的重大特色。
阅读教学应克服以往语文教学偏重精讲精读,嚼得过烂的缺点,教会学生根据课文性质和文本特点,恰切地选择精读、朗诵、默读、浏览、跳读、猜读、寻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读整本的书等阅读的方式方法。
阅读方法和策略还会因为阅读的目的(阅读情境:获取文学体验、获取信息、完成特定任务)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为获得文学体验而阅读”更多地需要使用精读、朗诵等阅读方式,适当的时候可以选择比较阅读、群文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则主要需要略读、跳读、寻读、猜读等阅读方式;“为完成特定任务而阅读”往往需要利用精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进行意义建构。
同一个文本可以根据文本不同部分的阅读目的和功用,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教科书的单元说明、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注释、插图等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系统称之为“助学系统”。
单元说明:教学内容的明确选择
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而已。它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然而,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的每一个单元由若干篇文章组成,就单篇文章而言,每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具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每篇文章的教学内容选文本身是不能够给予明确的指示的。
如果教科书的编者不给予一定的导引,教师只能暗中摸索或想象,抑或不能理解单元文章编选的整体意图,不能够把握住每篇文章的文本特质,教一些不该教的东西,抑或面面俱到,什么都教,学生的学习就更难想象了……
“单元说明”将单元课文内容加以简要而文学化的介绍,明确了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还从“语文要素”体系构建的角度明确了具体的单元学习内容,使得单元教与学的内容重点、难点得以确定,避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盲目性。
统编本新教材学生方法的指引主要体现在两种不同类型助学系统的设计上:
教读课文:“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补白”。其中 “预习” “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了明确的方法引导,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增强了学习目的性。
如何实现真正的学生自读?
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训练:弄清旁批的类型(点评式、提问式)和不同功用;将旁批还原到文本对应的语言材料当中去品味赏鉴;以已有感受点和疑问点引出个性化的感受和新的质疑、思考;学会梳理整合旁批和自己的感受、问题,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要点把握和细部赏鉴;形成阅读一类文章的方法,并能拓展。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除介绍某部书的内容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如精读和跳读、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科普作品的阅读、古典小说的阅读等,意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 根据课标的要求,每册安排2部名著,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并尽量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
与现行教材相比,有两个大的调整:一是注重阅读方法的引导,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并增加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在主要推荐的篇目以外,另外推荐2部自主阅读篇目,或与单元阅读方法的主题相契合、或与主要推荐名著类型相似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突出“语文素养”的理念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四项核心要素。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关键内容。
统编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等;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始终是新教材追求的目标。
5.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本套教材的写作专题,尽量与各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如“热爱生活,热爱写”“文从字顺”),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年级:在继续培养一般写作能力(如“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抒情文、写景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九年级: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初步尝试文学性写作(如“学习诗歌”),并在文章如何升格方面(如“讲究布局谋篇”“表达力求有创意”)进行专题训练。
最重要的是上述写作安排有一定的系列,可以从教材设计上克服写作教学的随意性,每次写作训练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力图避免纯应试式的反复操练。
6、更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本质属性——教学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它最本质的第一属性就是教学性,即解决三个最常识的问题: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么教(学)?教科书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教学功能的充分呈现。
新教材很明显地告诉我们教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就是要引导学生热爱并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用语文表达生活和思想。
教什么,更清楚。人文和语文要素。人文主题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语文要素主要着眼于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写作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以及简单的语文学术研究。另外对语文知识也进行渗透性教学,力图形成序列。
在怎么教上,新教材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把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结合在一起。明显地告诉我们课内阅读要区分教读和自读的课型,着眼于单元整体,提倡单元整合,进行1+x或x+1式的主题式阅读,尽量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时间。提倡把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文本阅读结合,进行特色阅读。在写作上要克服随意性,按照语文要素的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写作训练,提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综合性学习要真正落实,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总之,新教材之新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在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逐步深入理解,以实践去检验,去落实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我既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地落实教材的设计理念,又要敢于质疑,不明白处要敢于放胆探究:比如在写字教学上,请书法家示范书写,固然很好。但对多数学生而言,需要书法吗?恐怕多数只需要写字。写字和书法之间是有差距的。
再比如在阅读方法上为什么七上首先提出的目标是精读?而不是我们阅读的一般流程浏览或默读(实际上被安排到了七下)?
只有这样在尊重中思考实践,我才是真的在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