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好坏,基础评估标准无非就是是否好听、清楚、完整?接下来再说到情绪的表达力。
大家总是认为,节约时间来说,我们跟孩子们怎么做题讲那个最容易实现结果的办法就好了呗,为啥那么在乎那么多纵横交错的规律,这其实就是我们的数学当中“建模”的概念,我们如果不是从上下左右前后都看过这样东西了,如何能真正的理解呢?
弹琴的动作和学习一样,能紧能松,知道什么时候紧什么时候松最重要,当然,松不是放弃。而是知道如何追到源头去改变此刻的坏情绪坏过程,而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到一个坏结果。
常常我们概念化一样东西,爸爸要给孩子力量,妈妈要给孩子耐心细致,殊不知,一个好爸爸是他从小成长建模完善而自然具备的素质,而不是强硬要他照搬什么什么行为能够得到某样结果的。他不做固然有他的理解,你不认同也有你的立场,人的一生都是要不断学习,才能理解到如何行动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好,才会主动去做。我们只需要坚持自己合理选择就好了。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概念去创造一个新的问题,而是要体会自己究竟如何一步一步清晰自己的抉择如何去更适合自己。
回到乐理课,所以,我的口号就是,孩子们,相信自己,一切都属于你,你到自己没有距离,一切都可以做主,你的父母再亲密的关系,也是有距离的,也是两个不同的人和声音,你永远不是他,他也永远不是你,你的感受你的一切只有你自己可以懂可以做可以完成。希望拨开迷雾能够找到最核心的自己。
善于学习的孩子能够举一反三,有时候,会学的孩并不是反应快,而是反应慢,或者曾经反应慢,那是她们在建模。因为每一个角度对她们都很重要,不会东施效颦让他们看起来很缓慢。却这样的慢,反而让她们真正的懂得路如何去走。
如果,我们被结果所淹没,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个做题机器,只会就事论事,会考试而不明白的题目对我们的观察盲点有哪些帮助?将会浪费更多时间去死记硬背而无法自拔。脑子也会更被各种正确观点,毫无感知的左右。所以,欲速则不达,慢就是快,但是断一定无法快,我们少打断才是真正的允许他们成为自己吧。
给孩子们画了一张图,甚至用了巴赫时期的作曲方式来解释,如何简单的产生三股旋律,美妙的交织。
总之,我们最好不要竖线一根筋,不要横线一根筋,也不要让自己去够那些自己不可达到的目标。为什么要有纵横甚至斜角的链接,因为思维就是如此,我们连接的点越多,我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多,点子多是一种快乐的学习不是吗?
死磕,不如再继续找问题出处。或者放松头脑换角度思考。反之,头脑被观点绑架。
事不过三、六六大顺、九九归一,我们的祖先多么的智慧,在音程关系中,我们看到了许多369的规律模式。请叫我们的课是乐理 哲学 数学课。[偷笑]
我的孩子们一定会越来越有智慧,精英的培养才是我们的学习的目标,谁说坚持的过程比学音乐重要?绝不同意,坚持的正确开启方式,和快乐过程才最重要。而不是让他们因为学音乐成为枯燥坚持的无趣的人。
我们要做,有趣的、智慧的精英。[呲牙]我们敢想敢说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