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你是我的佛,你来度我——《日月》
人生是一场修行,一场关于灵性的梦,一场关于纯洁的洗涤,有人可以洗尽铅华,有人终将让自己沦为泥淖,化作污泥。
(一)他从山里来
说不清是一场什么意外,可能是久已有之的安排,该来了,就从那一声哭声当中开始,一切都来了,都开始了。
前面的黑暗,开始没来由的侵袭,他护持着自己光,在黑暗之中,开始一生的路。
从来都没有什么,是那么的坚如磐石,可在岁月之间,长久持着自己的真实,带着自己的干净,从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天起,就全身都染上了俗世的气息,好像一块玉落进污泥,拿起来,已是明珠蒙尘。
开始了,开始清洗,或者开始堕落。一天天在世俗生活,一边被剥去自己的灵性,直到,他终于不再探索,终于,再无灵性。
或者,还有另一种可能,他没有丢掉自己的灵性,终于把它找到,成为一个比较干净的人,回归他原来的乐园,清静,安乐,善良,自足。
一生就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初临世界,身上带着纯洁的光,带着灵性的美,不懂这个世界的规则,不懂人和人之间那复杂的关系,只是自己,真实的自己,不必去考虑生活的委屈,也不必去探索人生的名利。
也许,委屈了就可以哭一场,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高兴得肆无忌惮的笑一次。
慢慢的,学习了,懂了,知道的多了,却反而失去了更多。因为那考虑,总是将自己拖到和别人同样的位置,试图离开便是不合群,便是不知大体。
终于,确定了生命的定型,差不多确定了自己一生的样子,剩下的只是按部就班,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
一生,就是那么长,该走的时候,便知道留不住了,一世的努力,终于会化作虚无,该去了,去到那原初的纯净。
来了,剩下的便是去经历,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性灵,真实,渴望。
来了,便安心的从出生走到少年,从少年走到青春,青春到青年,再跨过漫长的中年,回到平和的老年,跨进泥土,走出迷途。
(二)生的渴望,灵的丧失
他是她的劫,你来解开。——《日月》
都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他们血脉相连的骨肉,是他们爱与幸福的结晶,或者,也是他们存在的证明,父母的某些特征,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了。
他会带着他们,在他的一生当中都不可放下,哪怕毫秒。所以,父母是孩子的劫,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也把这世间的苦难,把这生命逃脱不了的形式,一起给他了。
只是一声哭声,便明白生活从此以后,要和诸多不满和苦难相伴。这种形式太纯洁了,要吃的不会张口,要玩的也不会动手,把小手藏起来,他需要的太少,知道的太少,可偏偏满足得更多,真实得更多。
阿玛斯在《内在的探索》中提到,孩子是最接近本体的存在。他说的本体,是人最本真的存在,是抛开欲望和意识人格之后的真实状态。这个时候的生命体,最是真实。
而随着我们的长大,好多知识和意识慢慢的走进了生命,开始判断好坏,开始区分强弱,开始让自己去接受生活的样子,也接受生活当中的无意识给自己的意识。
第一次看见某个东西想要,欲望开始。第一次因为别人的亲睐而去做某些行为,讨好开始。第一次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生活更需要的,人格开始。
一切都开始了,唯有那最初的自己,慢慢失去。
开始读书,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读书,可什么时候,读书竟只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呢?也许是从那一次考了个高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你,看着别人羡慕仰慕的眼神,知道了什么叫做高位,什么叫做备受瞩目。
第一次拿到老师给的奖品,你有而别人没有,因此你知道,学得好了,便能拥有别人得不到的东西。或者,你看见父母比那一次考差了的时候更好。
可是,为什么呢?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你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这样就是比别人更加优秀,这样就是比别人更加好,是别人之上的人,分数更高的同学更加容易得到别人的羡慕,更加容易得到老师的表扬,得到父母的赞许。可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所知道的,只是别人都是这样,听见的只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不是的,这个社会不是这样,学习更好不是为了更好的学校,更加不是为了更好的学校而学习,不是为学而学。
在所有无意识的行为当中,在所有被指导被要求的行为当中,成为一个众人,成为众人眼中的人,却不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自己的眼中的自己,慢慢的也变成众人眼中的自己。
生活社会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群居动物,可这,也只是长期的经验,被人认同的意识。叔本华说,合群是庸俗的开始。
(三)生存即是生活
他的少年,他的苦难。——《日月》
一个孩子的成长,开始变得惹人喜欢,开始变得听话,不再像婴儿那样,想哭就哭,想笑便笑。
三毛说,我要想哭的时候就哭,想笑的时候就笑。这是一种真实的自己,可是,从少年开始,便已经做不到了。
从来都说,人要独立,可这独立,从来都只是阐明一种自我生活的能力,都只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定义,在整个少年时代,最容易接受知识,最容易得到的知识是关于生活的知识。
阿玛斯说,人格在成长当中被塑造,是一种生存的艺术。这种生存的艺术,被生活塑造,被经历塑造。
因此,一个人,在生活当中,哪怕可以独自生活,依然还是和过去有太多牵连,和生命当中遇见的人有太多牵连,独自存在便不可能,独立便只是另一种众在。
所以,独立如果只是描绘一种生活状态,那么就只是一场骗局。没有意识到人的不可独立性,便不可能独立,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种种牵连和影响,便不可能真正的独立,甚至,没有意识到自我是什么,没有一种独立的精神,不被外界左右的精神,独立永不可能。
甚至,某些独立,也只是渴望进入人群的借口。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独立显然成为一个好的名词,成为一种被人认可的东西,可任何东西,一旦渴求被认可,便失之于真实。
在少年时代,我们被要求的独立,其实貌似一种生活的仪式。是判断一个人能否独自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一个判定。
可更多的时候,行为的方式是别人教的,思考的方式是别人教的,大多数的东西,都是别人教的。你带着别人独自在一片空间,如此而已!
或许,是生活得更好更自如了,可却很少知道,为何如此,这样的生活是谁的规定?这样的生活,何以成为一种准则?
我们越是长大,离自己似乎越远。《日月》当中,长生从藏地而来,进入这个城市,完成了他生命的成长,可这城市,终于不是他最终的想望。只是他某一段时间的生存,他本是为她而来,终于也将会,离她而在。
他和这个城市,和这里的人更近的时候,离自己反而远了!
孩子时清澈如水的眼睛,慢慢的开始变了。灵性如不被思索,便终于失去,终于不知道自己。
越是长大,越是复杂。因离自己越远,这个世界的丰富,不是你的丰富。
(四)你的选择,就是你的生活
他终于决定,回到他本真的样子,去成为他真实的样子。——《日月》
人一生的学习,终究是要落到生活当中去检验其成果的。你学习的样子,不是你生活的样子。你生活的样子,却含有你学习时的样子。
多年的学习,落到生活当中,简单到可以只是柴米油盐,可以只是一日三餐,然,生存之外,还有另一种东西。不然,石头的存在可以是千万年,但石头于生命而言,却并无意义,或许,可以被很好的欣赏,或许,可以被一个懂得的人珍藏。
有人读书很多,学习时间很长,从小学读到博士,将各种技能学习了很多,却忘了学习一样东西——自己。其实,自己才是生命最丰富的那一本书,才是人生最难读懂的一本书。
读书学到的东西,是要用到生活当中,读得清净,变活得清净,读得金钱,变活得金钱,读得孤独,便可活得孤独。
如果,读得的依旧只是生存的技能,那么我们读的,只不过是那最容易读懂的一页。原始人的生活从自然当中学习,或者,从本能当中活得。
而今年学习的技能,主要是从书本,从一人传给一人的社会意识当中,社会意识告诉我们,读书有用,便努力读书,社会数据告诉我们,读书好,便是读书好。
可读的书,如果只是用于生存,只是为之用,是一种术的存在,似乎读得也太累了一点。
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所用,用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所思所想,真的可以说这就是自己的。你自己思维的是别人的思维,你自己思想是别人的思想,甚至就连你的活法,都是大多数人的活法。你还是你吗?
很多时候,是生活逼我们做出选择,不是我们自己在选择生活。想想,极为可悲。是一种为生存胁迫之生,远自己之生。
在《日月》当中,长生终于要离开这物质的帝国,尽管他从来就没觉得这就是归宿。然而,他却依旧逗留了这么许久,为了他的尹莲,为了他的劫难。
回到那里,磕十万长头,他看见了另一种人生,是他希望的样子。
(五)自性具足,无需他矣
你原来少的,我不能令你增加;你原来有的,我不能让你减少。——《日月》
人生所需要的是什么?
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望,你内心渴求什么,那你就会追求什么。是活着和意义。
活着是生存,生存需要什么?
一日三餐的饮食,遮风挡雨的地方,御寒的衣服。
你需要得很少,但你想要得很多。
一个灵性未完全丧失的人,如果终于能够到达,他会达到另一种境界,另一片天地。
因自性具足,他会成为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不管外欲内欲,皆能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