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流动的诗,是生活中美的记录者。散文在现代写作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
很多人很容易写成一篇散文,但是能做到用语“巧妙”就不那么容易了。
古人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有的公众号里,散文本身内容很好,但是读起来总给人一种“说教”的感觉,影响读者对作者核心观点的理解。
文章之所以让人有被“说教”的感觉,是因为作者没有“巧妙”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导致文章中用词犀利、尖锐,给人一种被批判的感觉。如果作者可以把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润色,一样的意思,会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醍醐灌顶。自然,读者也就欣然接受了。
举例:她今天发脾气了,骂孩子是一头猪,笨死了,什么都不会。接着又骂老公无能,没本事,土包子,赚不到钱。她变现的很愤怒,嘴巴里不停的骂人。
看得出来,这是一段没有被艺术加工过的叙事语言,本色的反应了“她”的一种状态。
如果经过艺术加工以后呢,可以成为:“她非常愤怒地批评完儿子,又去指责丈夫。”
经过对比,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后者和前者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是后者是不是更简洁明了。
写作,就是把发生过的事情,经过艺术的加工表现出来,说明某一种道理或者某一个观点,也可以是叙述某一件事情。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是往往高于生活,这个“高”就是用巧妙的表达给真实的生活,加上艺术的想象,让文学作品阅读起来更有空间。
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事情,可以写在文章中的某个人物身上,借用,本就是散文的一大特点,也是散文虚实结合的写作形式之一。
当然,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借用到人物身上的时候,主要还是要看符合文章主题,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某个观点,所以会对事情本身进行再创作,就是虚构的部分。意思不变,加入某个情节或者是细节的描写,以此来让作品在具有生活化的基础上,更具生动化,具有说服力,还能具有文学的艺术性。
文学作品是可以被传播的,读者也会收到作品的影响,所以文学作品本身需要具有传播价值。
自己每天的日记,可以是流水账,只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文章是要给读者看的,要适合分享,所以,文学作品被读者期待有价值,有共鸣,甚至对某一种生活情绪能看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读者对作品不仅是阅读,还要求它有被欣赏的美感,被学习的领悟和被发现的价值。
写作,就是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来表达在这一类的事情中,所发现的价值。
语言的“巧”用就是对一件普通的事情,进行艺术的加工,让它具备大众的可读性。
举例:我们对写作文的概念,基本就是从《我的一天》、《我的母亲》、《我难忘的一件事》开始的。那么当我们开始写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蹦出来一些日常的对话,比如说:“母亲总是骂我狗东西,没良心。”或者是:“今天又是下雨的一天,我真的不喜欢下雨天。”
如果作文中是想体现母爱呢,显然母亲平常的口头禅是不太合适的。我们就会选择生活中发生过的一两件,母亲付出辛苦的事情来讲,也会从母亲说过的话里面,选几句比较有代表性的语言来写。这就是“巧妙”的提取语言,写到成熟的时候,就是凝练语言。
对于散文来说,这是一种写作者最容易驾驭的文体。生活中,对于散文写作来说,素材也比较多,尤其是信息时代,每天新闻层出不穷,看到别人的经历就会想起自己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如果刚好有一点感触,那么几百字的小短文很快就可以跃然纸上了。
写散文的时候,是先定标题还是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先定标题更容易一些,不然就会造成,写之前没得写;写之后,写不完;写完后,发现跑题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初学者,对文字和素材的掌控能力太弱,心中没有结构,凭着感觉写,很容易写的南辕北辙。
定了标题以后,作者可以遵从标题为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素材,针对素材中心来提炼思想,结尾总结表达作者的主题,和标题互相呼应,那么,这一篇散文基本就写完了。
散文除了语言要“巧妙”的表达以外,素材也要“巧妙”的选择。
举例:《父亲的密码本》
1、父亲脾气很大,经常因为我偷懒学习而体罚我
2、又一次父亲来接我放学,谁知道我和同学在操场上玩到天黑才出校门
3、父亲有一个本子,水都不能动,是记账用的,父亲还说,长大了会让我们把用过的钱还给他
4、父亲有一天生病,正巧我参加运动会,长跑拿了第叁名,有100块的奖金,我把奖金拿给父亲,让他自己去买药,还告诉他不要忘了在本子上把我这100块减去,看父亲接过钱没吭声,我就趁他睡着的时候,拿出他的密码本来看,谁知道,上面都是记着我们读书借的书费钱。
5、父亲只是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等于靠天吃饭
以上5点都是和父亲有关的素材,但是细细推敲以后发现,只有3和4比较贴近主题,其他的不适合作为主要素材使用。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一篇1500字的散文,基本两个主要素材就够用了。
这就是,对于素材,要懂得1、巧妙的表达;2、巧妙的取舍
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通常是想要给读者讲述个道理,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讲出来呢,假如直接写出这个道理,会怎么样呢?
在生活中,朋友间相处是不是也需要话说七分留三分呢,即便是就某件事情提醒对方,也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而找一个可以参照的事情来说呢。
这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来表达一个观点,我们要讲的道理,已经体现在这个故事中了。有一本书叫做《故事力》,书中说,成功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点:“会讲故事”。
小学的时候,课本里用《掩耳盗铃》来告诉我们什么叫“自欺欺人”,用《刻舟求剑》来告诉我们不能死守教条,要懂得变通。
一般在哲理散文中,通常多的会用到故事来说明道理。
现代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听别人在那里一本正经的说教,对于寓教于乐的故事,反而会让人会心一笑。
一篇没有说教的故事,让人清楚的明白一个道理,这才是高手。如果你可以,那么,你的哲理散文一定写的很好。
初学写作的人,通常会用很多件事亲来表达一个思想,但是这些事情毫无打动读者,那么,这就不能算是一篇好文章了。
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你没有发现读者痛点,所以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就没有流量。
所以,你写了很多件事情,还不如选一件有代表性的事情来讲,把这一件事情,从起因到发展,即体现了事情高潮的矛盾,也有事情结束后的感悟,那么这篇文章也就写完了。
举例:《父亲,你是我的太阳》
首先,我们对太阳的理解是:1、生活中带来温暖;2、照亮心灵的源泉;3、精神的力量
然后,根据这几点,我们需要几个素材来体现呢?是不是可以通过三件事来体现以上三点。
比如,作者可以写,我的父亲和别人家的父亲不同,别的同学大都是母亲来接放学,而我都是等父亲来接,有一次,父亲要去县城开会,很晚才回来,今天恐怕是要母亲来接我了。可是放学的时候一看,竟然是父亲推着单车在学校门口等我,等我上了车,父亲从他的文件包里拿出两本《优秀作文选》送给我,说是给我买的礼物。原来父亲为了接我放学,特地在会议聚餐的环节请了假,还跑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书。我开心的抱着父亲哈哈大笑。
这就完成了文章中对第一点的体现,父亲总是给我温暖。
接下来,作者写第二点,大学毕业以后,我面试屡屡碰壁,心情抑郁,总觉得自己很差。父亲看出来后,积极的陪我投递简历,还陪我到处去面试,每一次面试被拒绝后,父亲还会用他小金库里的钱请我吃饭,劝说我不要轻易放弃。
选一个生活中在我低谷的时候,来自于父亲的陪伴。让我的心灵得到成长。
然后,第三点,通过一个什么事情来体现父亲给予我的精神影响呢。
比如:父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记得我工作后,父亲生日,我带着孩子和父亲一家人去吃自助餐,儿子平常比较调皮,在餐厅里拿了很多蛋糕,自己吃了一块就开始在脸上抹,父亲看见后,赶紧抢下儿子手里没吃完的蛋糕,勒令他吃掉,然后又弯下腰捡起儿子掉在地上的蛋糕,放在嘴巴吃了。
看到父亲这样,旁边人都投来了异样的目光,我很是尴尬。
后来父亲的一番话,让我和儿子陷入沉默。他说:“任何时候,浪费粮食都是可耻的,不能因为我们付了钱就有权利胡作非为,这是对粮食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这样基本三个素材写完就可以表达出作者最初的想体现的三个点了。结尾可以用“我”的反思来升华父亲对我身体力行的影响。
通常,我们在选择素材的时候“巧”在同样的故事,一篇文章里,同一个层次的,选一个典型就可以。
阅读,可以提升我们对语言美感的敏感度,在自己表达的时候,要记得“巧妙”运用语言,“巧妙”选择素材。
每篇文章都可以分为头部、中间和结尾。
文章的开头,可以选用修辞、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等。
文章的中间,要是写景或抒情的散文,就可以写出一个地方的多面性;要是叙事和哲理散文,就要写出一个主题的多个层次。
文章的结尾,可以借用名人名言,修辞,也可以就作者自身的感悟发挥升华主题。
散文初写者,要注意对文章素材的筛选,不要自己觉得感动就写,要看是否贴合主题;另外还要注意对素材的删减,只写能对主题服务有价值的部分,多余的不要写。
如果一篇文章分为5个自然段的话,那么结构可以如下
1、开头1段
2、中间3段
3、结尾1段
当然也要考虑到文章排版的美观,每个段落之间要有过渡句,过渡句不要太长,一般两句话就可以。
以上是我对散文写作的一点浅见,和大家分享,不足之处,敬请补充,不喜勿喷,谢谢阅读。
齐帆齐第5期28天写作成长营,打卡第9篇,3708字,合计1722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