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场
1、答谢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能举办这样一次座谈会,让我们能坐到一起互相学习,来聊一聊“沟通”这个话题。今天我特别荣幸受到学校的邀请,作为家长代表也好,分享嘉宾也好,来一场抛砖引玉式的分享,以期引出大家的头脑风暴。
2、自我介绍
在分享之前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905班赵叶涵的妈妈,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因为对家庭教育感兴趣,也学习了一些相关课程,所以今天受邀和大家做一个简单分享。
二、正题分享
1、引出主题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校方给的,关于沟通。沟通无处不在,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沟通是个大话题,可以讲的面很多;也是个大众话题,专业的培训课件也很多。自从接到陈老师的邀请后,我就一直在想,今天我讲一些什么比较合适呢?最终,我从我的家长身份出发确定了我今天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我希望能引起在座各位家长朋友的一些共鸣。
2、正式分享
1)定义
那“沟通”到底是什么呢?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沟”者渠也,“通”则连也,“沟通”本身的意思是借助某种渠道使双方能够通连。那我们今天谈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指一方有效地表达自己的信息,而另一方对这份信息做出回应。所以沟通是你来我往,彼此都有说也有听的过程。如果只有一个人在说,这不叫沟通,这叫单方面信息发布。想一下,我们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尤其是和青春期的孩子,是不是特别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单方模式?经常是我们家长两手叉腰巴拉巴拉一大通道理,就跟唐僧念经一样只管自己说,完全不管孩子有没有在听。其实这样的沟通都是无效的。有效的沟通必然是一方在说,而且要说得明白,就是我们说的有效表达,不要说半天词不达意;而另一方要适时地作出回应,或者表达不同意见,或者进一步了解我的意思,或者与我讨论都可以,这样你来我往直至达成一致的目标。这才是有效沟通。
2)前提条件
我认为要达成有效沟通,有四个关键的前提条件:
(1)关键第一条是发起沟通的这一方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使得对方能够在这个环境里感到安全,这样他才会放松,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比较容易配合,否则容易对抗。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句话,叫做“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什么意思呢?我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心情不好,或烦躁,或悲伤、或难受或身体疲劳的时候,你根本没有交谈的欲望,只想一个人静静,可对方不管不顾只是巴拉巴拉在那说,你可能就烦得不行一个字都听不进去。而当你心情好的时候,是不是听什么都挺顺耳,也愿意表达。所以我们对孩子也一样,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我们想要跟孩子沟通,最好先看一下脸色。所谓“察言观色”在这里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这里我还想谈一谈“情绪”这个话题。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情绪,就像现在,有的家长比较平静没太大感觉,有的家长比较愉快觉得我讲的东西还听得进去,有的家长可能已经有点烦躁了,觉得我啰哩啰嗦地都不知道在讲些什么。那我们的孩子也一样,一天的学习挺忙也挺累的,还要和老师同学打交道,事儿也挺多的,加上青春期特殊的荷尔蒙分泌,很容易情绪波动,有时候挺阳光快乐的,被正面情绪主导;有时候又显得郁郁寡欢的,被“负面情绪”左右。其实情绪本来没有正负好坏,它只是一个信号,提示我们有些事情发生了需要去面对,有波动也正常。可是我们有些家长只接受正面情绪,不接受负面情绪,见不得孩子不高兴,听不得孩子抱怨。一看到孩子情绪低落,蔫不拉几的,就着急上火一脑袋问号,想尽快把孩子的情绪搞上来,追着孩子问:“你今天咋啦?是不是在学校被人欺负了?考试考砸啦?被老师批评了?和同学吵架了?是不是早恋了?”等等各种问题,然后各种开导安慰。或者一听孩子抱怨,看到孩子有愤怒的情绪,就着急要灭火,根本不管孩子的情绪,一大堆冠冕堂皇的做人大道理压下去。本来孩子一点小情绪,可能自己呆一会或者发一通牢骚得到父母理解就好了,结果被家长一顿穷追猛压,反而更烦,情绪更大,可能气就冲着家长来了,说话一冲就很有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其实处理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看见和接纳”。我家孩子也会情绪低落,我一般很快就会关注到,我会说:“我感觉你今天有点低气压”,或者“我看到你情绪有点低落”,或者“我觉得你今天不是很开心”,或者“我感觉你在生谁的气?”,或者“我觉得你有点难过”……总之是这一类我感受她的感受的话。如果能明确描述她的情绪更好,不能就用“不开心、难受、低落”这一类笼统的词汇。说出感受就是看到情绪,看到即关注,关注即关心,在说出孩子情绪的一瞬间已经传递了对孩子的关心。而且,感受她的感受本身也是理解她和懂她的表现,这已经能让孩子好受很多。
然后我会问“是有什么事吗?”问完我会停留片刻,看孩子愿不愿意说。她愿意说我就听,她要不愿意我就会说:“也许你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好的!我就在外面,你愿意的话随时可以来找我。”然后我会留下她独处。这是对她情绪的接受,意思就是你可以不高兴,你也可以把你的负面情绪带回家,我完全允许。同时这也是一种信任和尊重,我相信你自己能处理好,我也给你时间和空间,不管是情绪还是事情。当然这也是一种无声的陪伴和支持,意思就是我一直都在你背后,只要你转身我一直都在,如果你不需要我只会在后面默默地关注你,不会打扰你。
这里说得有点多。
(2)关键第二条是双方都要有效表达自己的信息。
表达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我们一听到沟通,首先想到的就是聊天对话,引申开去还有书信来往,传真电邮等。其实沟通的方式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眼神、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而且这些方式通常都比语言更有力。就算语言,也还涉及到语气语调语速等信息,这些都关系到表达的意思和效果。比如恋人之间一个含情脉脉的眼神就完全表达了对对方的爱意,根本不需要语言。比如吵架对骂时双眼怒睁、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鼻子的肢体动作就比语言更能表达愤怒,以及对对方的不满和蔑视等。还有像双手抱胸扭头不看,沉默不语,不理睬对方等都是在表达“我不愿意和你沟通”的意思,这也是一种沟通。
美国加州大学有个心理学教授叫艾伯特.梅拉比安,他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做个一个系统性研究,得出了一个沟通公式:沟通=内容(7%)+语气语调(38%)+表情肢体语言(55%)。从这个公式中可见合理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和语气语调对沟通的效果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而内容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我想这个大家不难理解,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再配上不同的表情动作,表达的意思可能完全是相反的。举例:“李先生,您好!”“你再动一下试试看!”
那我们在提升有效表达的能力上可以做些什么呢?
(a)从多方面提升自己沟通的能力,注重肢体语言的培养,注重语气语调动作等协调一致能力的培养。
(b)仅仅通过文字沟通,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因此能够使用电话沟通的就不要用电子邮件,能够面对面沟通的就不要电话解决,能够自己两个人直接沟通解决的,就不要由第三方去传话。
(c)想要确保全方位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就要充分结合他讲话时的态度,眼神,语气以及动作,而不是仅仅听她的内容。
(d)如果你希望别人注意你的行为,在沟通时多使用适当含糊的语言;反之,如果希望别人相信你的语言,就要准确清晰地表达沟通的内容。
(3)关键第三条是给对方一些空间。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包括我们的孩子,无论他多小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我们和孩子之间应该平等自由的关系。孩子不附属于我们,我们也不能操控孩子,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当孩子明确传递出暂时不想沟通的意思,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接纳和尊重,给他们空间和时间,等待合适的机会来临再次发起沟通的邀请,而不是穷追猛打,否则就代表我们的眼里只有事情没有孩子。孩子感受不到我们的尊重,也是不会真心配合的,那有效沟通当然无从谈起。
(4)关键第四条是学会倾听。
好的倾听不光用耳朵,还要用上眼睛、嘴巴、表情、动作,更重要的是用上心,甚至整个人。
(a)用眼睛就是在沟通过程中看着对方,并且不时地用眼神的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的交接是心灵交流的平台。
(b)用嘴巴就是要适时地作出回应,最简单的就是一些“这样啊!真的!是吗?那真是太……”这样的回应。这里和大家分享两个有效的回应方式:
第一是复述,就是重复对方说过的话里面的关键部分,可以用“我刚才听到你说……,是这样吗?”或者“你是说……?”或者“你的意思是……?”这样一方面和对方确认重要信息以免因理解错误而导致误会,另一方面也是向对方表明我在很认真地听你说话,这本身就是一份很大的尊重。
第二是感性回应,就是把对方的话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说出来。把自己的感受拿出来和对方分享,如果对方接受,他也会与你分享他的感受。分享感受是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的表示。我们肯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有人向你吐槽一些事情的时候,你如果说“这真是太让人生气了”或者“要是我的话,我怕早就被气死了”或者“要是我在场,我肯定怼回去了”,等等,对方就会感觉很解气,很有继续交流的欲望。
(c)用表情动作情绪跟随对方。对方情绪高涨手舞足蹈,你若波澜不惊甚至表情淡漠,他就会觉得无比扫兴,情绪一下就被你拉下来了,沟通的欲望可能也就没了。对方情绪低落陷在忧伤里,你还一脸阳光灿烂或轻描淡写地说着一些安慰的话,他可能就会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你只是同情他,并不懂他。所以,我们首先要尽量准确地解读对方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状态配合对方,他高你也高,他低你也低,就是进入到他的情绪世界里,而不是他在里面你在外面,这样是无法共鸣的。
(d)用心感受,包括对方的神情动作、眼神专注的方向,回应的语气语调,这些都反应了他内在的情绪状态,是他心理活动的呈现。另外还要用心感受他的说话模式和文字内容,这里面隐藏了很多他的信念价值观,是你可以拿来推动他的部分。如果你与他的信念价值观重叠的部分越多,你们就越容易达成共识。
做到了以上四点,我认为沟通渠道就基本顺畅了,此时如果再用上带的技巧,就是我们拿手的讲道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就容易达成沟通目的的一致性,也就是沟通有效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关于如何有效地把对方带向自己期望的方向,这部分内容今天就不展开了。下次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谢谢大家的聆听!也再次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