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在江阴祝塘,内急找厕所,发现路口那个“动力网吧”居然还在。我清楚地记得,这网吧是2006年开的业,开业当天大酬宾,晚上4小时全部免费开放。
进去后才发现,网吧比刚开业时,规模缩小了3/4。也是,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家里装宽带的人也多,没多少人去网吧了。顿时感觉,自己经历的一个时代性的东西,正在衰退。
网吧,那里有我逝去的青春,也见证着我思想的成长。所以我想记录下与网吧相关的过往,也算是一种怀念吧。
2
第一次见电脑,是上高一的时候,之前一直在农村上学,学校都没电脑。不像马化腾,80年代就有了自己的电脑。扯偏了……
虽然学校有机房,但两星期才有一节上机课,一星期一节计算机课。这星期在课堂讲理论,下星期去机房。
当时主流的输入法,还是五笔。智能拼音输入法,好像是2010年后才诞生的。当时也有拼音输入法,但没有智能联想的词库,要不停地翻页找同音字,非常慢。
上机课本来就少,但到了高二高三,连计算机课也取消了。所以,我连指法也没练熟。指法没练好的情况下,我不想像别的同学那样,一边低头看键盘,一边练习五笔打字。
计算机老师看到别人在练打字,我在练指法,还说差距大。我没吭声,我的目标是盲打。当时看来,能盲打的人,才是合格的,牛逼的,还不伤眼。
就这样,高一的计算机课,我只是认识了电脑,知道了怎么样能练好指法与五笔,但没练好。
3
2004年第一次出去打工,去的广州海珠区土华村。几经辗转,进了一个电子厂上班。当时别的工厂工资350、400一个月,这个厂工资1000。也因为这样,它新员工只招高中与中专毕业的。
同事很多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中专生,他们周末晚上不加班时(没有双休,也没有单休,只是星期天晚上不加班),就去村子里的黑网吧上网。当时我很想学习上网(高中的机房电脑没有联网),就找一个同事教我。
他带我进入那个黑网吧(当时村里没有正规网吧),告诉我在前台付款,取开机密码牌,输入开机。交待完这些,他就埋头玩游戏去了,他的位置离我也远。
当时唯一知道的网站,就是央广网,www.cnr.cn。因为在老家听收音机时,经常听他们播报网址。但我却不知道在哪里输入网址。正当我不知怎么操作时,旁边一哥们热情地问:“第一次来玩是吧?我来教你。”
然后我说网址,他帮我输入,成功登录了央广网。那天是2004年12月31日,厂里面放元旦假期一天,当天晚上不加班,所以才有时间上网。不得不说,当时上网的人,素质挺高的,不然不会帮助陌生人。
当时网络文学,也都是纯文学,代表性的文学网是榕树下。不像现在,满屏的《霸道总裁》、《混世小农民》、《桃花村的小神医》之类的小说。这是后话,当时第一次上网,我还不会搜索信息,自然也不知道文学网,这都是后来才学会的。
我天然地喜欢有精神意义的东西,不喜欢纯感官的刺激。所以我不喜欢网络游戏,感觉那是浪费时间。不加班上网时,我就用搜索引擎搜我想看的东西。记得当时的搜索引擎好像是雅虎、谷歌与搜狐,还没有百度。2006年后,百度才被在浏览器中设为默认搜索引擎。
从2004年最后一天,到2005年夏天,我周末就去这黑网吧上网,浏览文学网站。当时不喜欢政治类文章,只喜欢风花雪月的文章。
4
2005年5月~2006年10月,我在江苏江阴祝塘镇。刚去祝塘时,全镇只有一个网吧,又破又小,价格还贵,老板态度还特恶劣。真的领教了垄断经营的恶劣。我去了几次之后,就不去了。
当时在一个培训班学习,没上班,时间比较多,没什么钱,所以就很少去网吧了。买了《红楼梦》《诗经》《论语》《席慕蓉诗集》等书,晚上有空就看看。
2006年夏天,祝塘镇新开了“动力网吧”,面积非常大,是之前那个破网吧的五六倍那么大。当时我与几个朋友非常开心,说我们倒要看看,那个破网吧还怎么经营下去,老板还牛不牛逼了。
后来上街买东西时发现,那个破网吧已经人去楼空,老板不干了。这老板真具有中国智慧,只干垄断经营,稳赚不赔。
2006年10月,我再次回到广州海珠区土华村。原因是我不习惯江苏的环境,地广人稀,农村几乎与我老家一样,生活不方便。不像广州,农村也已经城市化,居住区、工厂与商业区交叉,生活便利。
而且当时的广州,还有一定的独特性。感觉整体素质不错,街头陌生人互相帮助的情况,非常多。江阴这方面,无法与之相比。当然,2010年之后,广州在这方面也被全国同化了,大量低素质人口涌现,这是后话。
回到土华后,我在菜市场附近的一个厂里找到了工作。这时原来的黑网吧没了,在土华菜市场二楼,开了一家正规网吧,名叫“蓝日网吧”。
上网要买上网卡,给卡里充值,充得多,送得多。通宵价格非常便宜,所以一到节价日工厂放假,前来开通宵的人特别多。
在这段时间里,我上网的时间也不多。毕竟我上网只查下资料,浏览下文学网。看文学作品,买杂志看更划算,上网看又付上网费,还不是正规出版作品。所以我去网吧,要么搜索东西,要么用电子地图,查阅乘坐公交车路线。
现在还记得,当时不加班的晚上,一个人出去浪的情景:街头的店面,每个店都放着音乐,马路两边来来往往着各色男女。我不逛商店,只听音乐,看人海。走到书报亭,买一份《江门文艺》(早已停刊)、《佛山文艺》或者《南方周末》,插到屁股后面口袋里,溜达几圈,才回到宿舍或出租房。
2007年9月份,我在土华荷花池附近的一个工厂上班。当时车间有人喜欢上班时,收听广东卫星广播电台,是广东仅有的两个普通话电台之一,其他全是粤语电台,外地人根本听不懂。
卫星广播9月份在中秋节前,开了个思乡的栏目。普通话电台,自然是针对外来人口的。鼓励人们写一些想家的文章,发给他们,他们选择一下再播出。
他们第一天播的两篇读者稿件,让我有点吃惊。这写得也太差劲了点,像小学生作文一样。也是,白领上班谁会听广播,他们晚上想写点东西,也会直接发网上,不会发给电台,让他们播出来。所以这节目的听众群,自然是大量的工厂打工者。
我晚上写了一篇,第二天晚上,去那蓝日网吧,用电子邮件发给了电台节目组的邮箱。没想到,第二天就被播出了。我署的是网名,也没告诉任何人,所以只有我知道,那是我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