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超级家长课》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自我负责的人格,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
这本书不是书名吸引了我,而是边上的小字——教出硅谷三女杰的TRICK教养法。这对于我们现实的生活太有吸引力了。国内二胎全面开放,现在学校里上学的娃们基本家里都是两个的,而今三胎政策也下放了,这意味着,将来的年轻夫妇面对家中三娃的现象是普遍了。所以,看看这位“硅谷教母”是如何引导并教育好她的三个孩子的呢?
全书通读下来,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自我负责的人格。用最简单的五大原则:信任、尊重、独立、合作、善意。但读着这五个词语,看似简单,再想一下,你能做到吗?你与孩子之间有足够的信任?尊重?一不当心,就会把家长的权威拿出来了。你能够让孩子独立?让他们学会合作?很多情况下,合作就是非常表面的几个人合做一件事,而并非让彼此脑洞大开,投入地去做。最后的善意,那真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处。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非常自私,这些都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家教是最简单,父母是怎么样,孩子就会怎么样,但家教又是最难的,父母要时刻观察孩子,并以身作则。所以哪怕给孩子最好的条件,最好的学校,最终也未必能培养出独立自主且自我负责的人格来。
1. ]你是否把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时代在不停地迭代更新,一会儿小升初,拼奥数,一会儿学区房,买房子,一会儿又全民资源共享……“双减”……立停各类培训班等等,起起落落,让家长的那颗心忽上又忽下,根本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儿?家长无形中变得焦虑了,当我们变得焦虑不安时,往往把这种信息也传递给了孩子。
我时常的做法是,让自己深吸一口气,冷静下来,重复告诉自己:不用太在意周围的人怎么样做,关键是发现孩子喜欢做什么,并持续性地做下去,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孩子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应该会有收获。
2. 你是否真正接纳了孩子的全部?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说在儿童生长发育上是有普遍规律,但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的孩子走路会慢一点,有的孩子讲话会早一些,有的孩子身体平衡上就会好一点,有的孩子则在音乐感知上胜人一筹,这些都无关紧要。
孩子是我们尊重的个体,成长的节奏并不是随着家长的节奏。
记得多同学那几个月,小升初的情景,带着他奔波于各个试场,得到的结果都不尽人意。每当听到小学同学都在各所学校发挥出成绩,那个心啊,感觉就是奔溃的状态。我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不一样,接纳孩子的自身发展节奏。曾经那本《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直成为我的精神食粮。所以面对这一切,家长一定要重孩子成长的节奏并不仅仅包括走路与说话的问题。
我们需要耐心——有时需要极大的耐心。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让他的生命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尊重开始得越早越好。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带领我们前进。这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这让我们在他们长大一些时,学会处理更为棘手的任务时所需的技能。让孩子引路时,他们可能会走各种各样的弯路。很少有人能马上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大多数孩子都经历过一段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阶段,但他们最终会找到自己的方向。
3、你是否真的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做事呢?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德国的孩子在每个年龄阶段需要做什么家务,基本是五岁以后孩子都要加入家庭的家务活中,每人都分担一部分任务。我们可以从分担家务的年龄列表中也可以看出,在上小学之前,家长是很乐意培养孩子的独立做事能力。比如,
经常训练9-24个月:给一个简单易行的指示,拿个玩具,扔个尿布等。
2-3岁: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帮父母拿更具体的东西等。
3-6岁: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收拾小书包,饭前摆好碗筷,饭后收拾餐桌,甚至自己的小内裤也可以学着洗。
一旦上学了,那所有的事情都停止了,除了整理书包,有时候整理书包也是家长代劳了,嫌丢三落四,嫌动作太慢等。久而久之,什么家务活都停止不前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习、功课、看书……似乎对于孩子来说,只有这些才是最该做的事情。孩子再往上读,那所有事情都包办了,越大越不会干活,这样的状态下,怎么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
每当家长们一起凑着聊天时,肯定会抱怨现在孩子太懒了,现在的孩子一点事情也不会做?这些缘由又在哪里呢?学会放手,另一层意是让孩子担负起责任来。
比如一些手工作业,原本就是孩子的事情。孩子哪怕做得很糟糕,这也是她的成果。有一回,我家女儿参加一个小制作比赛。她用心做了一个作品,受到我极大的赞扬,并把它拍摄下来。可放学回家后,她却嘟着嘴说,“我看到其他小朋友做得都很漂亮,他们大人帮忙的。”
我抱抱她说,“没关系,别人是否是家长帮忙的,我们不清楚,但我知道,你是用心在做的。每个人之间是会有差距,最后的评奖也在于评判老师的眼光呀。所以,你只要尽力去做就行,别在意最后的结果。反正在妈妈眼里,你的动作能力很棒,比妈妈强多了。”
她听了,貌似也安慰了她受伤的心灵。
我曾太多的时候嫌多同学动作慢,很多时候都包办了,但结果呢?没有一丁点儿好处。
4、你是否真的鼓励孩子一起参加合作呢?
合作并不是指以后的学习伙伴、工作伙伴的合作。合作意味着全家人、全班同学、同事一起努力。对父母来说,合作就是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决策。在家里遵守的规矩都可以是让孩子参与进来。
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对146名学龄前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做一项研究。发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教养风格: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和忽略型。这里提到的四种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每种教养方式都有其适用的时间与地点,不能极端。
在孩子年龄够大,能理解基本的原则之后,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每件事情可以与孩子商量着来,更有很多的选择权交给他。如果碰到争执,孩子表现非常疯狂时,不妨冷静一下,稍后再作沟通交流。每次犯错都意味着孩子要学习新的经验教训,而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
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年轻的妈妈问我,为什么她家的女儿比较小气,任何玩具都不给别的小朋友玩?我的回答是,你有没有放任这样的行为?你有没有以故事或其他形式说给孩子听听,让她明白什么是分享,只有分享了,别人才会愿意也与你分享。
我们要随时观察,跟孩子讲道理,并且与孩子坦诚沟通。切不可明知是个问题,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一动不动。
5、你是否让孩子做个善良的人呢?
这个问题实在太考验人的灵魂了。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类出生的时候原本都是善良的,但为何长着长着,就是恶习一大堆呢?
培根说:“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
但不知为何善意常被当作软弱。老实人总会受欺。但我们还是要相信善意能带来善果。善意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并且能改善身边其他人的生活。当然,的确有些人会试图用我们的善意控制我们,所以我们也要有一定的警觉性。世界上的确有坏人,但那不应该阻止我们努力把世界变得更好。
当好多人问我家孩子的品质特点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善良。比如,我女儿经常会想着她的一些同学。带物品时,如果家里若有多备的,总是偷偷地带到学校去,可以给忘带的同学救个急。
作为父母,我们不该对善意不屑一顾,记得张小萌《你好,小孩》一书里,就是讲善养。这仿佛听起来不错但毫无必要的能力。教养真正的核心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并希望他们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善良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是在某个时段偶尔为之的事情。这是一种态度,应该从日常的礼节做起。礼节就是承认他人的存在。这是治疗以自我为心的完美解药。
在埃丝特的独特教养方法中,她主张把孩子当成年人来对待,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尊重。不同于虎妈虎爸式或直升机式教养法,埃丝特主张自由、快乐、独立,拒绝高压,让家长和孩子都远离焦虑,让养育孩子变成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最后,我想说,如果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好的方式是改变父母的教养方式。本书推荐给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特别是正在因为教育理念与孩子对垒中的父母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