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个人还是企业,做一件事,开始的原因有千千万,不做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就是「不赚钱、钱没了」。
刨除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之外,单纯从经营的角度看,市场与客户、产品与定位、品牌与形象、团队与环境、伙伴与圈子、自己与未来,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果一条一条地深入分析,每一部分都千疮百孔。
也正是因为这些千疮百孔,才是影响「长期盈利的能力」的干扰要素。盈利能力下降,不赚钱了,外部激励没有了,经营不下去了,也就结束了。
所以,把这些千疮百孔扫描出来,逐条改善,在不赚钱的时候把窟窿补好,这就需要「内在的精神激励」,很多人把这种状况叫做「心力」。
也就是说,不赚钱的外界刺激没有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补足窟窿的心力都没了,油瓶子倒了都懒得扶一下,心如死灰,一切也就彻底结束了。
心力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些越挫越勇的人,到底是怎么维系心力的呢?我的感受是:你可以暂时不赚钱,但你必须走在让自己越来越值钱这条路上。
当然,你认为值钱,别人不认为值钱。所以这里的值钱,仅仅局限在为别人解决问题、给别人带来效用的「商业价值」这个范围里。在这个范围内,你自己的感受固然重要,但别人对这份价值的感受比你自认为的感受更重要。
原因和简单,你的价值你说了不算,市场才是那个说了算的主体,这就是买方市场。所以在经营自己或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去思考问题。于是在组织内部,就出现了各立山头的情况。
商业并不是做慈善,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不重要,而是要学会在利他思维中,找到那个能跟自己利益相匹配的共赢点。这个点说起来简单,但做不到的人比比皆是。
比如在职场上,有几打工人能站在老板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借着老板的痛点,顺势动用老板的资源,来发展打工人自己?再比如老板跟客户的关系,也遵循同样的套路。啥时候客户心甘情愿地帮公司老板等于帮客户自己,只要达成这样的效果,这个利益匹配的共赢点也就找到了。
用这层视角重新复盘个人或企业的每一条经营决策,这时的你才能真正看到这个千疮百孔的真实世界。能改善的,持续改善。不能改善的,认掉损失,保存现有的心力和剩余资源,重新再来。
善败者不亡,眼前的失败不是真的失败,学费交了,下次绕开,才能「不贰过」。如果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千疮百孔,距离上道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