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是泰勒•本•沙哈尔的力作。
本书目前已被翻译成16 种文字,在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给饱受忧郁和心灵困惑折磨的人们带来福祉。适用于所有想追求幸福生活、获得长久满足感并提高幸福指数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人们。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沙哈尔教授是以色列人,他从东西方的智慧当中去寻找令我们更幸福的思维方式。沙哈尔博文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拥有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10年来他专门从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袖力提升的研究。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因为这项课程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
文章开篇就向我们阐明“对幸福的迷惑”。作者16岁那年夺得了以色列壁球冠军。为此他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艰苦训练。甚至连汉堡包都不敢多吃。在夺冠的狂喜过后,当天夜里,他突然觉得很空虚,感到迷茫和恐惧,甚至流下了眼泪。
冠军的目标并没有带给他如愿的幸福,而是一切归于平淡。从那一刻起,作者打算研究如何才能让人更幸福的问题。直到他成为了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教授。他的课程每年有1600多人选修,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
我们也反思回想一下,你有没有曾经在实现了一个重要目标之后,却没有感到你预期的喜悦?如果我们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我们还未获得幸福的真谛。沙哈尔认为我们经常自问自己是否幸福,还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帮助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更幸福?这个问题吻合了幸福的本义,还表明它是一个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中的某一段。是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反正我们一定要记得,追求幸福应该是终生的目标。
如果我们要追求幸福,认清它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我们就需要为此养成习惯。什么样的习惯能让你更幸福呢?你希望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比如,每周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与伴侣每个星期二出去约会,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就像托尼·施瓦茨说的,“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的失败……不要着急,成功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表达感恩:每天记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
作者沙哈尔将人生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这类型的人逃避痛苦,不愿意努力,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第二种模式是为了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忙碌奔波型。这类型的人不断努力,以为过了眼下的困难就会好;以为只要怎么怎么样,就会过上快乐的生活;如累到死的企业家,不断追求权力的官员;为了事业牺牲家人的人等。我觉得刘爸爸就属于这一类人,他永远工作第一,我都想颁个劳模奖给他了。第三种类型最为糟糕,这类型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我们可以称其为“虚无主义型”。这类人认为怎么样努力都没办法幸福的;人生就是受苦的;怎么也没可能改变生活的;代表人物如怨妇,抑郁症患者,永远痛苦,责怪自己和他人的人;我似乎就属于这一类人,容易抱怨,没有人生目标,迷茫。第四类就是作者所提倡的“感悟幸福型”。这种类型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那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呢?幸福在所有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通往幸福的起点。其实,无论是物质上还是名望上的追求,最终都是人们追求幸福的手段。许多研究都指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积极心理学家
沙哈尔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书中作者也阐述了物质因素与幸福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幸福的关系。金钱与幸福的关系。目标与幸福的关系。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财富名利,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最终达到第四种人生状态“感悟型幸福”。幸福其实也是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获得。同时,幸福也是一个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旦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时的每时每刻。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来复盘每周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