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十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跑完了此生的第一场马拉松,半程,21.0975KM。
2016年初和跑步的朋友聊天,她安利了跑步的N大好处,而身处不服老且自认好奇心和挑战欲旺盛的年纪,我有一点点不负责任地,在2016年的愿望清单里写上:跑一场马拉松。
说不负责任,是因为我在写的时候并非调动了自己的意志力细胞,马上动手做训练计划,而是继续埋头扎进自己的事情里,把这一项就这样留在了本子上。
直到7月,工作原因去了武汉,在炎热烦闷焦虑不安的夏天突然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一个未完成的承诺,于是打开手机,开始搜寻在冬天到来之前,还有哪些赛事是有可能来得及的,还真被我找到了心动选择:北京鸟巢半程马拉松。
预计在10月开始的鸟马,直到9月底才开放报名,那时的我已经回到北京,而我的跑步训练,此时才正式开始,训练次数不超过15次,跑程从开始的3KM、5KM、7KM、10KM到最多的13KM,可见在训练上我真的不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
刚开始跑的时候,每一公里都是挣扎,已经搬至国贸附近的我,傍晚在通惠河边跑到第2KM就会开始嗓子不舒服,还记得第一次跑完3KM,我看着配速开始算,嗯……3小时的关门时间勉强跑完。
好在跑了几次之后,状态就慢慢恢复过来,得知自己中签的时候,赶上十一长假准备回家,行李箱里塞满了跑步装备,那个时候基本已经可以轻松跑完5km,但是5km开始,又是每一公里都是挣扎,直到假期快要结束,在高中母校的操场上,看着灯火通明的自习室,才第一次咬牙跑完10km。
其实到后来发现,所有的挣扎,几乎都来自一个人奔跑的孤独。
回到北京之后,开始感冒,有几天高强度工作,停跑了近两周。到比赛前两天的周五,还不得已地熬了一个通宵,连比赛包都是朋友帮忙取的。原本计划周六晚上在鸟巢附近找个地儿住,酒店房费已经付完了,但是周六结束工作准备出发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想了想还是在家睡了。
比赛当天,五点半爬起床,打车到比赛现场的时候七点左右,等到朋友拿到参赛包,换好衣服存好东西,厕所没上热身没做就直接进了赛道,因为已经开始倒计时了。
前5km还是很轻松的,甚至到10km都不觉得累,一路上都顾不上打开手机听歌,眼睛太忙,每个补给站的工作人员都无比热情的喊着加油,跑完10km的时候,计时牌上的时间是1小时零7分,净时间差不多少3分,比自己在学校操场绕圈快了一些。
差不多10km开始,能明显感觉到腿开始酸,赶上一个折返赛道,能看见对面的人向着你的反方向跑,那一段应该是最痛苦的,因为每往前跑一步都在想,怎么还不到折返点,什么时候才能掉头啊,当然,终究还是有跑到了别人的对面的那一刻。
从准备到比赛,我的目标一直都是,三小时完赛就可以,跑到5km的时候,心想2小时45分跑完就可以,跑到10km的时候,早已超过2小时30分的气球领跑,心想说不定可以跑进2小时30分。
等到15、16、17、18,看着身处的慢慢绕回到鸟巢身边的人群,我就已经知道,这次会比我预想的快。在跑进鸟巢入场通道的时候,大家都开始欢呼,我忍不住开始嘴角上扬,那一刻真的是为自己自豪了一下。
最后短信收到的完赛成绩是2:23:07,如果刨去中间等厕所的时间,跑进2小时20分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很多朋友都感叹于我能跑完半马这件事,我说你们如果去跑了,也都能跑下来的,于是有了上面这些内容,谁说你不能跑完一场马拉松呢?
当然,还是需要回过头总结一下可能有助于我轻松跑完半马的实际情况:
1、跑步:2013-2014年,坚持了比较长时间的跑步,那个阶段跑步频率比较高,一周三次左右;2015-2016年,有空还是会跑,但是频率不算高,不过每次跑步能知道自己的状态还是ok的,不会感觉到特别累。
2、健身:减少跑步的阶段,基本保持了每周的锻炼,在家做keep的频率差不多可以保持在2-3次,到8月底回北京之前基本没有断过,体能是肯定比不锻炼的女生好一些的,比如plank持续1分钟以上还是很轻松的。
3、动力:当你和7999人一起站在起跑线后方的时候,你就知道,这场体育的狂欢绝对不是一个人的,跟着人群前进,你知道你并不孤独,有那么多人和你一起奔跑在路上,你也会更有动力前进,这是我认为为什么会比自己训练快的原因。
在跑完这次马拉松的时候,我对我自己说,没事儿绝对不要去尝试全马,但是这才过去一个礼拜,就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疼,谁知道,明年的我是不是可以完成另一个不负责任的心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