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个体的习惯。包括三个方面:习惯形成的神经学,如何创造新习惯,如何改变老习惯。
第二部分研究了成功的组织机构习惯。包括四个方面:核心习惯、让意识力变成自发意识、领导者怎样创造新习惯、企业如何预测操作你的习惯。
第三部分介绍了社会的习惯,包括社会运动如何发生、是否要为我们的习惯负责。
本书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如果弄清楚习惯的运作原理,那么习惯就是可以改变的。而且给出了一个习惯形成的回路:暗示、惯长行为、奖赏,隐藏在回路中的,还有渴求、意志力、组织力量。
这本书的亮点是所有习惯都可以用这个回路分析和养成。
我们在讨论习惯的时候,通常是很容易发现自己坏习惯的,比如懒床、熬夜、管不住嘴、不爱运动,然后给自己立个FLAG,要早起早睡、节制饮食、健身锻炼,还做了很多计划,可是坚持不了多久就失败了。
问题出在哪里,用暗示——惯长行为——奖赏这个回路来套一下,就很容易发现了。
比如晨跑,暗示就是:床边摆好的运动服、跑鞋,奖赏就是跑步很爽的感觉或记录的里程数,惯长行为就是跑步本身。
暗示有两个要素,一是能触发惯长行为,二是能触发对奖赏的渴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床边的运动服,首先是想到要跑步,然后还要能引发我们想到跑完后的成就。
惯长行为也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开始时需要的意志力很多,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需要的意志力会越来越少。二是意志力和体力一样,是有上限的。也就是,我们开始跑步时,需要的意志力很多,这个时候尤其不要让其他的事情来分散我们的意志力,比如头天晚上熬夜。
组织的力量不是必要的,但有的话习惯的形成会事半功倍。比如:在一个热爱晨跑的群里,有人相互比较和提醒。
那我们来看一下,形成晨跑的习惯,需要这么多的要点,少了哪一条,习惯的养成就可能失败。
对那些坏的习惯,本书也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法:不是消除,而是代替,因为消除不了。
比如酗酒。我们要找到准确的暗示和奖赏。暗示其实是烦恼空虚,而奖赏是被麻醉后暂时忘记了痛苦得到了宽慰。惯长行为就是使劲的喝。这个习惯养成后,一旦烦恼空虚,就想到喝酒。
那么我们来分析,生活中的烦恼空虚能避免吗,很难,想要得到宽慰的要求不合理吗?也合理。所以书中建议我们找准了暗示和奖赏,就在惯长行为这个环节用代替法。
比如酗酒代替为找人倾诉或者别的什么,坚持去的找人倾诉,而不是自己啥也不做仅用意志力对抗酒精的吸引。然后最好加入一个一起戒酒的群体,这样很快就能见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