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件事情真的不是全靠天分,而是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
《好好学习》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学记者。
在投身新闻事业的30年中,他持续追踪报道了脑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研究前沿,并采访过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他一边将这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变为权威性报道,一边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
本书汇集了神经科学、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和顿悟的产生以及潜意识的奥秘,提炼出了一套颠覆常识的高效学习方法,告诉你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学习要有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而这些方法论几乎颠覆了我们惯用的方法。本书为我们揭示四个高效的学习武器。
一、遗忘是记忆的好帮手
在我们看来,遗忘绝对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情。我们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希望能够记住它,而不是忘记。如果最终的结果是忘记,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所花费在这件事上的时间白费了。
然而,作者指出,
适当的忘记反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
这主要是由记忆的两个能力造成的,它们分别是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
储存能力,指的就是你学到的东西在大脑中储存得有多坚实。储存能力只会越变越强,永远不会减弱。
提取能力,指的是某项信息被提取到意识中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你光把知识存在脑子里还不行,需要用的时候,还得能马上拿出来。和储存能力比起来,你能提取的记忆容量很小。
你能感觉到自己记住的东西,其实只是那些你能提取出来的东西。用得多的就被强化了,也就是说,越用记得越牢,那些总是用不到的就得不到强化,也就越难提取出来了,被你认为是遗忘的记忆。
记忆失用理论彻底打破了人们对遗忘的认知,指明了遗忘的两大正面意义。
遗忘不仅可以承担垃圾信息过滤器的功能,在不同环境中帮你过滤掉次要信息,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还能帮你的大脑发挥一种类似肌肉锻炼的作用,先损耗,后增长。特别是当你经历一番困难重新回忆起一些记忆后,大脑会建立一个更稳固的记忆回路,让下一次提取记忆的速度更快。
作者把这种遗忘到学习的过程,重新定义为更积极的遗忘式学习。
当你转换新工作,或者学习新知识遇到障碍的时候,要知道,初期的遗忘并不是因为你不努力、不专注,也不是你本身记忆力不好,相反,这证明你的大脑正在以恰当的方式工作着。
二、先考试再学习,将事半功倍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还没学习就去考试,这不是在裸奔吗?怎么就会事半功倍呢?
这是因为:考试的本质是强迫你的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技能,要求你付出的努力远比直接重读一遍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记忆被提取的时候还会有额外的附加作用。
心理学家勒迪革指出,把信息从脑海里提取出来的过程中,这些信息还会被复制一份再储存起来,也会在神经网络中增加新的信息联结点,这样一来,这份额外的努力就加强了这些信息的储存和提取能力。心理学家把考试称作是记忆提取练习,它会让你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作者将这一类方法称为先考试后学习法。在读书时,你可以先做一套测试题,目的是使你能带着问题去阅读,提高你的阅读效率。
三、被打断,反而能更高效
学习时被打断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因为被打断之后我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在之前做的事情上。
然而,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这反而可以给你增加更多的创造力,让你更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
心理学家蔡加尼克认为,当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完成某项工作时,一旦被打断,他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内心还会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去完成这项工作。后来的心理学家们进一步发现,在这种强烈渴望的驱使下,大脑的感知力会充分调动你的感知、思维甚至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以期完成你最初的目标任务。接下来,你的脑海中会捕捉到各种与任务相关的信息。
如果你掌握了收集灵感的想法,打断将不再是深度工作的敌人,反而会成为你化解难题的帮手。
作者把这个现象叫作渗滤效应。“渗滤”这个词原本指的是手工冲泡咖啡的一个过程,跟我们浓缩出思想精华的过程非常像。
一次思维创作从打断开始,却以渗滤的奇效结束了,着实是意外之喜。
四、交替练习,能提高灵活应变能力
刻意练习的核心精神是对重复练习的强调,对重复次数的强调,但作者却说,刻意练习这种强调重复训练的方法还不够好,因为我们练习的目的是应对现实中的难题,这种做法与真实场景差别太大,更好的办法是采用交替式练习。
在交替式练习这个过程中,大脑因为随时准备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反而培养了人们在总体上的灵活应变能力。所以,在你设计自己的练习方案时,最好要把新学的知识或技能与过去学过一段时间没再复习的内容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