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年龄阶段,站在不同立场来读这本小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认为这是horrible misanthropic,也有的认为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真正的爱。
这本书是我小学的时候读到的,压抑,是我读完这本书后脑海中冒出的两个字。男女主刻骨铭心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爱情让人动容。但当时年纪太小,还不足以理解这本书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只是隐隐约约能感觉到到作者在文字中的痛苦,兴奋,愉悦,恐惧等情愫似乎要压抑着喷薄而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感。
再过几年读这本书时,对它有了自己进一步的认知见解。这是一部哥特爱情小说,但凯瑟琳和希斯科夫之间的感情不单单只是爱情,还混杂了很多复杂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宣泄。
正如书名所言
是“呼啸”
是昏天黑地狂风暴雨的宣泄
人类最原始最澎湃的生命力
最暴烈最野蛮的情感
关于爱情,关于人性
这部小说表达出来的三角感情在当时不被世俗接受,但事实上世界上因为外界的各种因素而压抑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事并不少,不少人其实能在《呼啸山庄》的一些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说它把人们想表达却又不敢表达的情感倾诉了出来。
希斯克利夫的痛苦来源于渴望,越是渴求不得就越是悲哀。所以哲学家认为世界本就混沌无序,人生无意义。但是在短暂的人生中,总有些值得付出生命的人与信念。
希斯克利夫是一个阴郁倔强的弃儿,而凯瑟琳是一个好动叛逆的庄主女儿,两个看似毫无交集可能的人,因为老庄主对希斯克利夫收养而使命运的齿轮有了相交的可能。
通过一系列的接触,希斯克利夫爱上了这个与他有同样灵魂的女孩,她不会因为他是个弃儿而对他低看一眼,也不会因为他阴郁古怪的性格而戴上有色眼镜,他们一起玩一起闹,牵手在广袤的土地上奔跑,凯瑟琳虽然也爱着希斯克利夫,两个人相契的灵魂深深吸引着彼此,但凯瑟琳后来因为阶级财富外貌地位选择和林顿在一起。
放到现在来说,“门当户对” 仍然是婚姻中比较普遍的规则,现实中有不少情侣最后因为家境差距而分开的,毕竟长久高质量的婚姻不是仅靠爱情就可以维持的,当一方不愿意为了另一方降低自己未来的生活标准,分手是必然的结局。
小说中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收养的弃儿,林顿是一个庄主的儿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富二代,性格温和,受过良好教育,凯瑟琳虽然心中所爱的是希斯克利夫,但基于现实的种种考量后,选择了与林顿结婚,这个选择一点也不奇怪,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
如果说呼啸山庄代表着荒凉放荡,画眉山庄则是温和文明的代表。
凯瑟琳做出了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孩童到向成人世界的妥协,这几乎是必然的,可以说每个人从儿童成长为成人都或多或少做过一些无可奈何的抉择。可希斯克利夫是个例外,从他内心的自卑,欲望,仇恨被唤起时,就注定他和凯瑟琳要以悲剧收尾。而他自己也终将走向毁灭,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对最终没有得到的爱的追求,而这是物质层面的富足与权力的掌控也填补不了的。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希斯克利夫认为凯瑟琳背弃了自己的灵魂,对凯瑟琳,林顿采取一系列报复措施的同时自己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报复的欲望与快感也将他自己折磨得像一个活死人,最终不过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小凯瑟琳和哈雷顿在一起也许弥补了当初他们没有在一起的遗憾,算是玻璃渣中的一点糖吧。
从凯瑟琳的角度来说,她所做的一切是合情合理的,调皮闹腾的小女孩终究是要长大,对于曾经爱玩爱疯爱闹的凯瑟琳来说,希斯克利夫就是她想要探索的那个自由无拘的新世界。可她不能一直是个孩子,她终有一天要脱离自己的保护伞,去思索自己的未来。她清楚地明白,与当时那样的希斯克利夫在一起是不会有未来的,而林顿才是她的最优选择。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得到自己想要的身份地位的同时,她也失去了“自己”。
她爱林顿吗?我觉得是有的,她爱他给她带来的富足生活,她爱他给她带来的优越身份地位,她爱他给她带来的安全感。而虽然这样的爱太脆弱,这一切却是当时的希斯克利夫给予不了的。
除了对爱情的定义之外,阶级的跨越也是这部小说要表达的重点之一。
希斯克利夫从一个身份低贱卑微,在饥饿生死线上挣扎的弃儿到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收养,即使如此,他还是受尽了冷眼对待,连保姆都看不起他,他并未真正融入到上层阶级中而是以另一种处境艰难的方式生存着,只有凯瑟琳与他性情相投,真心对他,但直到心爱的凯瑟琳把他最后一点希望也掐灭了,他才真正决定离开这个让他感到羞辱的地方。几年以后致富回来成功报复了当初羞辱看不起他的人,包括凯瑟琳。并且成为了两座山庄的主人,在物质上真正实现了阶级跨越。即使如此,他内心的欲望与报复的快感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又怎么能填满呢?
万籁俱寂,只听得风声“呼啸”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