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镈bó与秦公钟是春秋时期的青铜乐钟,造型精美,飞龙舞凤,还有长篇铭文,是研究秦国历史、音乐考古及书法史的重要实物。
一、秦公镈
秦公镈(3件) 春秋
1987年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出土
现藏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秦公镈共三件,形制纹饰铭文基本相同,大小相次。
一号镈钟最大,通高75.1厘米,重62.5千克;二号镈钟通高69.6厘米,重56.25千克;三号镈钟通高64.2厘米,重46.5千克。
秦公镈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扉棱,镈身四周有四条扉棱,左右两侧的扉棱由9条盘曲的飞龙组成,有的龙是象鼻龙,有些是两头一身,如何数这九条龙,也是颇费眼力,找龙要找龙头,兹作图如下。(仅能找到8条龙)
前后两侧的扉棱是由5条飞龙和一只凤鸟盘曲而成。(资料均如此说,但作图看似乎是两凤六龙,秦公镈扉棱的龙凤未知如何计数,请达者教我),这样的扉棱夸张而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三件秦公镈上的花纹一致,舞部纹饰分四区,各有两龙一小凤鸟。
镈身上下各有一条由变形蝉纹、窃曲纹和菱形枚组成的条带纹,条带纹中间纹饰分四个区,每区中六条飞龙勾连,龙身线条流畅,布局疏密得当。
二、出土情况
1978年1月,宝鸡市太公庙大队社员在取土时,在一个窖穴中发现了八件铜器,计有钟五件,镈三件,均保存完好。窖穴距地表深3米,坑内尚有炭灰及少量兽骨。附近有灰坑和烧土层,地表有春秋时期的陶片。
三、秦公镈铭文
秦公镈的铭文位于鼓部,为铸铭,全文135个字,铭文拓片如下:
铭文颂扬了秦公先祖秦襄公被周王“赏宅受国”的事情,以及文公、静公、宪公三代治国兴邦的业绩,和秦公自己励精图治,勤于国政的事迹,表明要继续虔诚地祭祀祖先,为秦人求得福祉。
铭文中的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指的便是公元前770年护送平王东迁,因功被赐岐山以西的土地,封为诸侯的秦襄公,秦国立国甚晚,作为诸侯国登上历史舞台是从秦襄公开始的。
四、秦武公其人
铭文记录了秦文公、静公和宪公的三代世系,澄清了文献中秦公世系矛盾的记载,知道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正确的。文公——(子)静公(不享国而死)——(子)宪公——(子)出公——(兄)武公,这个世系是正确的。
秦宪公死,本应传位给嫡长子秦武公,但权臣拥立秦武公的弟弟秦出子做傀儡,后杀秦出子,秦武公才即位,即位后杀权臣。
根据铭文内容,这位秦公即秦武公(?~678B.C.),他精明能干,广聚人才,征服了不少周围的部族、方国。文献记载宪公、武公居平阳,到秦德公时迁雍,平阳故城可能就是钟、镈出土的地方。
五、镈bó钟
镈钟最早见于商晚期的新干大洋洲商墓,春秋战国时盛行,在贵族宴飨、祭祀时与编钟、编磬配合使用。
有认为镈钟是乐队的定音钟,用以指挥乐队的节奏。从镈钟的发展史看,镈钟商晚期诞生于湘赣地区,在南方一般单件使用,西周后期镈钟也以编列的形式进入周人乐悬,编列从3件一组发展为4件一组,乃至多件组,春秋晚期赵卿墓编镈为两组共19件,音乐性能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