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家里接连两件暖心事,像春日里的阳光,悄悄漫进日常的缝隙里,让人心里熨帖。
先是婆婆的退休金涨了些。
紧接着,小姑子那边又传来消息。她老板信佛,向来体恤员工父母,给每个人的爸妈都发了1000块红包,直接打到了老人卡上。小姑子特意打电话来嘱咐:“妈,这钱您自己留着买爱吃的,别总想着我们。”婆婆嘴上应着,挂了电话就翻出手机银行看余额,嘴角抿不住地笑。
更让人心里一动的是大姑子。她这些年日子过得不算顺,手头一直紧,自己在工厂干打杂,起早贪黑也挣不了多少。
可就在昨天,不年不节的,她突然给婆婆转了600块钱,笑呵呵说“妈,买点水果吃”。婆婆念叨着“她自己都不够花”,眼眶却有点红。
其实大姑子每次回娘家,从来不是空着手的,大袋小袋的零食、水果往孩子怀里塞,常给婆婆添衣服,保健品总说“孩子吃这个好”“您尝尝那个”,那份心意,比钱更重。
这两笔钱到账后,婆婆没给自己添一件新衣,也没买什么补品,转身就拉着孙子去了品牌店。她对着挂满货架的衣服鞋子左看右看,前前后后挑了三四件,花了几百块。
晚上一回家,拿出给我看,样式品质都是都很好透着实在。
摸着衣服看看鞋子,婆婆面带微笑语气平和地讲述着,我却借着回头看下电视掩饰愧疚感。
今早我因为一点小事和婆婆拌了嘴。不过是她提醒我燃费不多了,我烦她带着指责的口吻说我心中不痛快,回怒了几句,闹得不欢而散。
现在静下心来想想,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满是惭愧。多大点事啊,值得红着脸争执?说到底,还是自己格局太小,把日子过成了斤斤计较的碎片。
婆婆终究是长辈,这些年待我们向来实在。冬天会提前把家人的棉衣拆洗晒干,夏天总记得熬好绿豆汤等我们下班,家里的水费、物业费她悄悄缴了,从来不说;我们工作忙,她主动揽下放务的活,风雨无阻。她不是那种胡搅蛮缠的人,是个明事理、顾大局的人。
这件事像面镜子,照出了我的急躁和狭隘。以后真该多反省自己,少些计较,多想想老人的好。她涨退休金时想着给家里添菜,拿到红包时先惦记孙子,大姑子手头紧还想着给她钱——这些细碎的温暖,不就是日子里最该珍惜的吗?
日子终究是过给自己的,家庭和睦比什么都重要。真该好好调整自己的处事方式,学着在她唠叨时多听两句,在她忙碌时搭把手,在她惦记孩子时说句“妈,您费心了”。少些棱角,多些包容;少些抱怨,多些体谅。愿家里的氛围,能一直像昨日那两桩暖心事一样,暖融融的,透着过日子的踏实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