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写作业就是一场家长和孩子的较量,谁先急眼谁就输了。
一写作业总有很多状况出现,有的是孩子刚开始写字,控笔力度不够,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的是孩子一写作业,就口渴尿急,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会儿腿疼一会儿屁股疼的。
家长看着着急,孩子也着急。就算有时候家长能强忍怒火不发作,孩子自己又受不了,一边写作业一边生气,特别焦躁慌乱。孩子一生气,家长强忍的怒火也爆发了,你作业写成这样,老子都没生气,你还有脸生气?我看你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于是,一场硬碰硬的较量就开始了,作业现场就从”母慈子孝“变成了”鸡飞狗跳“,亲娘俩也”反目成仇“,气呼呼地开始针锋相对。
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中,有2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于敏老师说,孩子遇到事情就焦躁慌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尤其是孩子性格还没完全形成的时候,很容易让他成为一个没有主见,不善思考的人。
孩子遇到问题焦躁不安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帮助,而不是责难。孩子焦躁,如果父母也焦躁,那结果就真的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首先,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责怪“焦躁”的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焦躁是受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看到孩子出了问题,有的父母比孩子还焦躁。孩子作业不会,家长心里会咯噔一下,随口说出,“这些知识老师都讲过了,你怎么不会?”“你上课都干嘛了,是不是没好好听讲?”“这都学不会,你的脑子是生锈了吗?”
父母这样的批评和数落,只会让孩子产生消极心理,让孩子受伤。这也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只会焦躁不安,害怕父母批评数落,更不会思考了。
所以当孩子焦躁的时候,父母要宽容一些,积极鼓励孩子。先帮助孩子冷静下来,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第二,多给孩子讲故事,少给孩子讲道理。
我们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遇事冷静、不焦躁的故事。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讲一个小故事胜过一箩筐的大道理。把道理渗入在小故事里,孩子爱听故事,也容易理解,说服性更强。
比如给孩子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可以重点讲,看到掉在缸里的同伴,有的孩子慌乱不知所措,有的孩子比如司马光就沉着冷静。通过这样的对比,孩子就会明白,只有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乱才能解决问题。
第三,父母要给孩子良好的心理疏导。
很多时候,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会发脾气,表现的十分焦躁。作为父母,不要孩子一发脾气就替他解决问题,或直接告诉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应该做的,首先是帮助孩子平复情绪,让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再引导询问孩子,哪里遇到了问题,这样的问题应该从何处入手,应该怎样解决等等。
孩子遇事焦躁的情况,不会在家长纠正之后马上改变。在一次次的引导过程中,孩子才会逐渐意识到慌乱焦躁不利于解决问题。慢慢地他就会下意识地,用父母教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冷静应对,主动思考。
孩子遇事焦躁不仅仅是性子急,父母要做好引导,否则小问题会变成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