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小学还是五年制的。那时候,读小学还是要交学杂费的。我记得,我第一个学期的学杂费是4.2元。现在看起来连零花钱都不算的这点钱,却还有不少同学是欠费上学的。正因为如此,每到时秋季学期开学前夕,小学的老师们就要走村入户,动员适龄儿童的家长送孩子上学。我,就是被动员的适龄儿童之一。
第二天,当奶奶带我去到小学校,找到一年级的班主任报名时,记得他是拒绝我入学的,因为那时其实我才6岁半,还没到入学的年龄。但奶奶说,昨天是你们叫我们来的,现在来了,又不要我们,是怎么回事?就这样,我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我所在的小学,当时有六个班,一年级两个班,甲班和乙班,其余二到五年级各一个班。当时我被分到是甲班,教我的是住在学校隔壁村的杨教师。据说这位老师上学时是学渣一枚,因为有关系才得以进来做代课教师,直到退休前一年才破格转正。当然这是我长大后才听说的,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只记得他教了我两年的语文,没布置过家庭作业,在学校做的作业都是杨老师面批的,边批改边纠正。二年级时,我写出了人生的第一封信,收信人是我不曾见过面的爷爷。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当时写了汉字,还在上面标注了拼音,就像课文一样。在那个年代,我的同学里,会拼音的人是极少的,而我竟然能写出带有拼音的整封信,这事被爸爸说出来,我成了小学校里的榜样。杨老师更是多次在班上起这事,校长在全校大会上也表扬了我。当时的我,满满的自豪感,学习上也更加努力,更加自信。
三年级,换了一位老师,王老师。当时,他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成了学校的代课老师。一位高高瘦瘦的男老师,讲课声音很大,也很投入的样子。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记得我写了一篇叫《我家的黄狗》的作文,被王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都没有忘记——“高中生都没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来”。现在看来,王老师的话是非常不符合实际的。但因为这篇作文,因为王老师的这番话,我开始喜欢上了写作文。儿童的心思就是这么单纯。
到了四年级,上语文的是W老师,整个学校就两位公办老师,W老师是其中的一位。W老师一家人都在学校里住,还养了很多鸡鸡鸭鸭的。那时候,我们班里兴起了写“草书”热,同学们都在比谁写的字更“草”。后来发现,我们其实是在比谁写的字更潦草。但当时没有人指出来,更没有人告诉我们说怎样写字更漂亮。虽然W老师曾在我的作业本上写有“书写潦草”的批语,但我当时不理解这个批语的意思和份量,也不知道怎样写是不“潦草”。就这样,我们比“草”字比了一年。到现在,我写出的字成了我的硬伤。
到我五年级时,学校调来了三位年轻的老师,那时候他们应该是刚刚毕业的师范生。新来的姚老师成了我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一年,是我小学里感觉最快乐的一年。姚老师上的语文课,与前面四年里我上过的语文课都不同。他总能把课文读得很好听,把故事也讲得很好听,还能在课堂上抛出让我们争论的问题和时间。下课了,我们都喜欢去他的宿舍找他玩,或者听他讲故事。那时候,姚老师告诉我说,虽然我的作文写得不错,但还得多看作文书,还能再提高。第一学期结束,姚老师在我的家庭报告的评语里写上“品学兼优”。当时,我并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查了词典后,记得当时心砰砰直跳,原来,我是如此优秀的一个孩子。从此,这个词就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品学兼优”,成了我求学路上航行的灯塔,一直在努力向它靠近。
常常回想小学这五年,深感小学老师对一名儿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又可能会是一辈子的。想到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思路也更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