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攀登雪峰时,你害怕吗?
害怕,甚至恐惧,但不是在山难发生时,而是身处危险环境中不可知的恐惧,比如穿越冰塔林、雪崩区。如果山真得发生在你身上,你还会有恐惧吗?嘿嘿,死去的人是没有知觉的,当山友遇到山难时,你却异常的冷静和伤感。
既然有恐惧感,为什么不放弃?
好多次想放弃,只是没有下定放弃的决心,登山经验很特别,不仅混杂着虚荣心、自我不满足、好奇心、冒险精神、个人英雄主义,还有面对恐惧不断挣扎所体会到的东西,一种令人刺激、恐惧和抑制恐惧之间的冲突,使你处于一种极度的专注、兴奋和充满创造力的超验感受。一旦品尝到这种感受,就很难抵制重返雪山的诱惑。
登山和企业管理有关系吗?
没有直接关系,登雪山是一项小众的极限游戏。但如果体验的登雪山的是一位企业家、一位企业管理者,即便这种体验是个人的,也会影响到企业管理的思维和联想。商业中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经历的体验,在攀登雪山中仅用几周或更短的时间就完成了。正是在这样高度浓缩的时间里,收获了难得的经历和经验。随着海拔的升高,允许犯错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对计划、沟通和执行能力的要求却越来越高,稍有不慎就有失去生命之虞。登雪山和探险活动不仅引发人对企业管理的思考,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管理案例。只要拥有好奇心,用于实践、观察、学习、挑战自我,探险的极限和企业的顶峰都是无限的。
2001年
登山的几何学和企业管理学:
几何学上有公理,两点之间最短的路径是直线。登山,却选择绕道迂回,为的是躲过冰裂缝、雪崩区,有时候甚至要倒退,几上几下。做企业何尝不是如此呢?万科靠贸易起家,多元化迅速进入到十几个行业,1994起开始做减法——多元化转向专业化,计划用5年时间,到1998年,成为一家80%营业收入来自房地产业务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2000年,除了房地产业务,万科还只保留着万佳——百货食品连锁零售业务。
2002年
人生如登山,攀登不止,常常会遇到险境和危机,在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人最理性的反应是什么?是勇气吗?我更倾向于选择谨慎。谨慎地依据资源而行动,脚踏实地,这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有必要的设备、资源和技能,还有一些朋友可以相互依靠和激励,那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是我登山数年后逐渐领会到的经验,再回过头去看自己创业中的经历。感觉道理是一样的。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他事业顶峰的表现,而是看他从顶峰跌下低估后的反弹力。
2003年
登山是极端情况下的人生历练,人生历练也在登山过程中发挥作用,包括如何面对荣誉,如何应对突变,如何化解矛盾冲突,如何平衡拿捏队长 、队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和不同利益的诉求,又如何在维护契约精神的前提下保证团队朝目标迈进。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鼓励冒险精神。我把登山探险视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选择恰是独立人格的体现,而独立人格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的。传统文化教导我们要随大流,不要出风头、做出头鸟。这种过于重视集体的共性而忽视每个人的个性的思想,使得许多中国人都过度地寻求社会认同,趋于中庸。我是在改革开放中成就事业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意味着一次民族文化的再造,意味着一次人性的解放,意味着生活态度的创新。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中国人会接受登山探险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思进取的保守和因循守旧相关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探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我是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去选择探险活动,而不是以一名董事长的身份。
说到年龄,就攀登雪山而言,我的经验是:年龄大一些不仅不是缺陷,反而是一种优势。和大运动量的竞技体育运动不同,在缺氧、负压的高寒环境下,即使体力强者也只能缓慢行动,年轻者较年长者的体力优势不是很明显,而适应艰苦环境的忍耐力、经受生死考验的承受力、面对荣辱的平常心以及体能调配的节奏等却是长者的优势。
登山难还是做企业难?我1998年开始做登雪山的准备,在国家登山队训练基地攀岩、攀冰,平时在健身房锻炼上肢力量。到登珠峰之前,已经有四年登雪山的经验了,做企业呢?如果把事业当做山峰来攀登的话,我最多到了个半山腰,所以要问登山难还是做企业难,回答很简单,做企业要难得多,但登山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另一种意义。
登山既是人生的浓缩,也是人生的延长。登山是很艰难的,登山者可能随时都有放弃的念头,我也曾想过要放弃,但终究坚持到最后并且登顶成功了,有时候自己也奇怪:“我竟然能上来?”正是因为一步步的攀登,才能顺利登顶。我们的生活何尝不适合如此?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放弃才没有成功。在生活中总结出这些道理往往需要10年、20年,等你领悟时,很多事情木已成舟,来不及改变了。但在登山过程中,一个星期就可以让人们懂得很多,这是人生的浓缩。回到现实生活中,遇到坚持不住想放弃的事情,我会想到登山的体会:成功没有什么诀窍,只不过就在坚持、再坚持一下中。登山之前,我认为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做成一件事已很不容易。但在登山之后,我感到人生的潜力无限,可以成就更多奉献,体验更多乐趣,这是人生的延长。
登雪山是随时可能丢掉生命的探险运动。“你不怕死吗?”有记者问我,怕死呀,怕死是与生俱来的情绪。在死亡来临之前,能回避就回避,好像死亡和自己没关系,直到亲人和好友去世,处理后事、参加追悼会才觉得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丧事过去,继续回避。登雪山的过程,时时面临雪崩、冰裂缝、滑坠、暴风雪、高山反应等危及生命的危险 ,你无法回避死亡,因为每天都在直面死亡。敢于面对死亡并不等同不怕死,而是面对死亡的威胁,懂得小心对待,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每次下山回来,你会更加珍惜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的生活,获得更有品位、更有价值的生活态度,而不是放纵自己,糟蹋生命,为了赚钱或为了商场上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更不值得了。生命只有一次,好好珍惜它。
身经市场磨练的中国企业家并不缺乏意志力和忍耐力,缺乏的是如何把这种意志力和忍耐力调配到赚钱以外的生活上。
2008年
我思故我在,意识到死亡,人才开始学会思考,也才开始成其为一个个体。如果没有死亡,我们一生中就能经历无限多的东西,也会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经历,人类就会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在乎时间、机会甚至所有一切。因为没有死亡,我们将有无穷多的时间、机会和可能性,对我们来说,一切都将失去价值。
死亡的确定性,使得每个生命成为唯一和不可重复的,从而具有了严肃的意义,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为之努力、为之思索。山鹰社五位遇难山友带给我的心灵冲击,不仅仅是缅怀他们的死亡,还有反思生命的价值——如何使生命更有意义。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终其一生,都呈现它们本来应该是的那个样子,“被安排于”某个固定的位置,只有人类,始终是一种半成品,保持一种开放和不确定的状态,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尊严塑造自身,既可以堕落到与野兽为伍,也可以升华自己,与由神性的事物平起平坐——一切都由人自己决定。
如黑格尔所说,人非其所是,是其所非。我非我所是,我不是我天生所是的那个中国人、汉族人、男人,我也不是被生活环境决定的那个王石、万科董事长、业余登山家或者阿拉善SEE轮值主席;我是我所非,我是我所不是的东西,是我尚未成为和希望成为的东西。如果真的有创造人类的神,我们应该感谢他把人类塑造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有一种永无止境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边界的能力,有否定我们之前所是的东西的能力,有不断选择和否定我们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的永恒倾向。
五位山鹰社山友用生命所体现的,不正是这样的一种能力和倾向吗?人的存在可以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中自我造就,活得精彩。所以人需要不断发展自身、更新自身,而不应该被任何本质或性格所预定。此时山鹰社纪念碑前徘徊的王石呢?过去20多年里,登山也罢,创业也罢,也正是一条努力摆脱预定、自我造就、活得精彩的“开放和不确定性”的轨迹啊。
2013年
海外求学的感悟:
坚守一个习惯,就等于向世界关上了一扇门,开放自己,接纳新事物,就是融入新世界。从深圳创业到欧美求学,我一直坚持对外部世界保持好奇,乐于交流、分享、链接、力求去理解、接纳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事物,海纳百川,纳入外部的新知识、新感受、新资源和新力量。
52岁,我登顶珠峰下来,对记者说:“50岁是一个成功男人辉煌的开始。”现在63岁,我感到,人生60,才是开始。
打开自己,自我更新。追求完美,允许残缺。
——以上摘自王石自传《大道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