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实我所见
一
冰是一位中学老师,妻子也是一位老师,原先都在下乡一中学教书,孩子上学本可以在自己学校对门上下学,在县城买下房子,又通过关系后门,让孩子在县城上小学。相信县城比农村教学质量高,环境好。夫妻二人白天平时没空照顾孩子,只有让家中母亲,负责接送,做饭陪伴,年迈的母亲只有周末才回家与父亲团聚,母亲还是明智,并没有表示明显反对。
孩子上初中了,自然在县城中学,可是,自己的房子居学校较远,所以,有为孩子上学方便,在孩子学校附近租了房子。这样的付出,起码每天都在两个学校哦之间循环。孩子还算争气,顺利靠进市一高。
冰有感觉到孩子没有住过校,不习惯,为孩子上学,在市里租房子,可是,租下的房子居孩子学校较远,只有白天让孩子在校吃饭,夫妻二人每天坚持五点起床送孩子上学,十点准时接孩子会租房子处。这样在自己所在学校,租房处,孩子学校之间奔波。自己倍感辛苦,辛苦中体会孩子成长的快乐,为此,在单位赢得来的最早,走的最迟,因为接送孩子。
孩子感觉父母辛苦,高二提出住校,可以保证学习时间,这样,只有周末夫妻二人才见孩子一次,让孩子洗澡,换衣服,吃顿饭,这样孩子的成绩反而有更大进步,好转。
下一年孩子上高三,夫妻二人商量着是否在学校附近租一年,做好陪伴,我想花钱多少别说,一定要征求孩子意见。
二
这样我也想到一位同事,夫妻二人都在乡下教书,就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上小学,教小学,孩子上初中,教初中,孩子拥有更多的亲情,同时,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更清楚的了解,花销代价相对低得多。孩子学习也是相对不错,两个孩子顺利考入本县一高,后经过虽经过复读,如今顺利考入一本大学。
什么好,不能一概而论,我想不能把彼此弄得都很辛苦,舒服就好。
三
兵是一位中学老师,妻子是一位高中老师,孩子上小学在县城小学,离家比较紧,接送,辅导很是方便。孩子上初中,夫妻为孩子在哪里上学,经过研究,选择市直,条件相对比较好,可是,孩子必须有人陪伴,家中老人身体不太好,需要照顾,又计划二胎,考虑再三不如跟随自己在自己学校,可以选择班级,老师,占有先决条件。
为孩子选择了神人班级,管理自然又成熟一套,孩子成绩还算可以,就是不是较为优秀。这样孩子上哪里高中犯难。市一高条件,师资全市绝对领先,为此前段还为此买了房子,做以准备。为此加大全方位提高孩子成绩,全程监管,从体育,实验操作着手满分,到文化课的备战。这不中招信息会,全程参与交下3300元,每逢周六,就要往返辅导学校,暂时卸下篮球爱好。若是差一差二,能够操作就去市一高,或油田一高,为孩子搭建这一平台。若是,差较多,就在本县一高,绝对班级紧挑,缴费优惠,任课老师给面子,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全程360度监管。关于居住就更不用说:学校对面就有自己的一套楼房,更是方便。孩子在哪里上高中需要认真考虑一番!
我也在想,中国的教育均衡很难实现,优势资源集中,一天甚与一天。
四
如今的父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争为孩子营造良好环境,打造一个好的平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早已形成共识。就是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教育推动城镇化发展,推动房地产的发展。农村孩子去县城,县城孩子去市直,市区,省城孩子去国外,孩子去哪里,父母到哪里陪伴,在哪里买房子,定居。如今,房价如日中天,蒸蒸日上,让百姓苦不堪言。
再看看,农村学校学生减少,甚至偌大几千口的村庄昔日小学拥七八千学生,如今成为只剩几十位学生的教学点,很多教学点都被迫关门,老师难留,想法进城。农村人为了孩子上学,买房子,想法挣钱,外出打工,本地创业,失去了与孩子陪伴机会,孩子成为留守,老人成为空巢老人。在看看农村,平时少见人烟,多是要么爷爷奶奶照看孙子,孙女。外出的父母感觉离开孩子失去亲情,只好用钱来换,这样,触发一连串的问题,留守儿童难管。至于为什么学习,自己终究不明白,老师的教育让现实彻底颠翻:老师你不是学习好吗?远没有不学习的父母有钱,我吃穿用花不愁,学习何干?未来,太遥远,看不见,明天只需在睁开眼。教育悲哀,无力!
我就想:改变中国的教育就要让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尊重,待遇令人眼馋,真的体现知识的价值,让教书育人者,站起来,能够挺直自己要干。事实胜于雄辩,地位,待遇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