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献爱心,这是个难题。如何说服人献爱心,更是个难题。
01
10月27号,我去了趟绍兴。在鲁迅故里景区,有三个大学生递给我一张宣传单,想让我给贫困地区的孩子献爱心。宣传单上有两个方案。1.捐100元,会得到一套小孩子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制品,外加一封感谢信。2. 捐200元,会得到另一套做工更复杂,样式更精美的手工艺制品。
这个事情考验了我的良知。
直觉告诉我一定要捐,但看到捐款数额是100元时,我犹豫了。倒不是因为担心被骗,而是对我来说,100元购买其他任何一项服务,似乎都高于给陌生人献爱心所获得的满足感。
我不敢看三个大学生的眼睛,于是仓促地说暂时没有捐款意愿,匆匆逃离现场。
路上我想起王阳明的致良知。显然,我没有遵从自己的良知。第一反应是「捐」,但心很快就被其他利益考虑所支配。
阳明心学认为,我们的心,先天就有判断大脑产生的念头是善还是恶的能力。但内心生发的私欲,和外在环境刺激产生的物欲,会反过来遮蔽本心。因此心学强调,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跟随本心的判断,做到良知和行动的统一,这样才能算是在光明自己的内心。
致良知,真的很难。因为心学要克制的,是「自利」、「享乐」这些现代人被称为「人性」的部分。
从承认「人爱钱」这一人性的理性角度来说,人面对捐款时的犹豫,主要还是因为「穷」。金钱的稀缺,导致了心态上的贫穷,以至于无法看到捐款可能创造的更多价值。
但要解決「金钱稀缺感」,不是靠无休止的挣钱,而是要调整心态。也就是心学所说的「光明本心」,剔除过度私欲。
几分钟后,我又走回去,在不远处观察三个大学生的辛苦行动。我很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没有说服任何现场的游客来捐款。
02
心学有一个不敢明说的逻辑。它告诫每一个信徒,对待自己要格物致知(做事跟随良知),自律修身;但对别人,就要顺应他们的「人性」和欲望,这样才能调动身边的资源,整合团队,达成目标。
这是理学倡导的「内圣外王」的法则,也是现代社会中商业精英的心法。在自身层面认知人性,超越人性,在事业层面顺应人性。
这个有点残酷的逻辑,启发我站在「人性」的角度,来思考三个大学生说服游客捐款失败的原因。他们的失败,很有可能是因为其说服策略挑战了「人性」。
初步思考,原因如下。
1.找错说服对象。三个大学生想要去说服的,都是像我这样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也许在他们看来,年轻的人道德觉悟相对较高,更愿意捐款。但他们没有考虑到钱对普通年轻人的重要性。能够轻易给陌生人捐出100元的人,绝对不是这些在城市辛苦打拼的年轻人。
2.团队配合有问题。三个大学生围着游客,让游客感受到了压力。首先,三对一的局面,把捐款这样一个应该一对一私下沟通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公开的问题。其次,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没有把应该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还干扰到正遭受良心拷问的游客,没有办法让游客静心做选择。
3.表达重点不对。说服过程中,三个大学生强调会有贫困小孩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作为回报,并且根据不同的捐款金额设置不同等级的工艺品。这很容易让游客在潜意识中,将捐款理解为「购买」。原本还处在「善意」和「100元」之间纠结的游客,很快就变成了在想:花100元「买」小孩的手工制品是不是划算。这反而让原本纠结的游客,心安理得地拒绝捐款,因为,这是一场不合算的交易。
03
那么,一次捐款行为的发生,究竟要满足什么条件?
当「捐款带来的个人满足 > 金钱消费的快感」时,捐款行为会发生。
对募捐的人来说,募捐行动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让捐款人获得足够大的心理回报。而要做到这一点,务必要让捐款数额尽可能少,让捐款的意义尽可能大。
我试着对大学生们的方案进行改进。
1.给捐款人一个好故事
每一个捐款人,都想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善款流向的是具体的个人。对募捐人来说,给捐款人介绍活生生的贫困儿童,给捐款人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是最有效的说服方式。
查理•芒格说,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理性。给别人讲一个故事而非道理,其实就是诉诸利益。一个故事让贫困儿童不再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是可以被想象的个人。故事引起情感共鸣,情感是可以轻易超越物质的最高价值,是每个人内心的最高利益。诉诸故事,就是诉诸情感,诉诸情感,就是诉诸利益。
斯密的《国富论》认为,人都是经济理性人,决策时会理性地选择最大化自己经济利益的方案。但这种情况只在「陌生人环境」下才会真正起作用。当人处在熟悉的社会网络当中,他很有可能会像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讲的那样,采取「利他」的行为。利他行为,绝不是社群压力带来的无奈之举,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身边人带来福利,给人以道德荣誉感和群体归属感的高价值行动。
给捐款人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实际上是将贫穷儿童,在心理上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熟人网络」中的人。「贫困儿童」,不再只是新闻报道中的概念,不再是学术报告中的统计数字,而是一个可感可知的人。
2.允许捐款人自由决定捐款数额
三个大学生的方案,只有捐100和捐200这两种选择。
首先,大学生的方案之所会规定金额,主要是为了方便捐款的量化管理,方便后期给捐款人寄送对应金额的手工艺品。其次,100元和200元这两个确定的数目,是大学生计算过手工艺品的物料成本和物流成本之后得到的结果。
但规定金额的做法,违背了捐款的共识:自愿原则。通常情况下,捐款人更愿意自己决定捐款数目。让捐款人自主决定捐款金额,可以减轻捐款人的心理压力,提高捐款的成功率。
3.重新设计回报捐款人的方式
实现「自由捐款」最根本是要改变「回报捐款人」的方式。
给不同档次的手工艺制品明码标价,更像是一个交易行为,而非献爱心。因此,捐款金额的多少,不能与回报物品的多少挂钩。甚至,它不应该与任何物质回报挂钩。
设计回报方式的核心原则,是要让捐助人获得足够大的心理回报。提供心理回报最有用的方式,是「公开表彰」。古代有「功德碑」,现在有「社交媒体」。把捐助人的善行传播开去,是给捐助人最大心理回报。
募捐人可以给捐款人录一段视频,记录下他们想对贫困地区儿童说的话,然后剪辑成视频,在自有的宣传平台上推广。这不仅可以让捐款人的心理回报达到最大值,同时也会鼓励捐款人自发推广募捐项目,从而在社交媒体上扩大项目影响。
04
尊重每一个在践行公益的人,包括绍兴三位年轻的大学生。
行善不已,助人行善更不易。
光明良知,理性做事。
[完]
凡击碎我们的,皆使我们成长。最好的成长,是共同成长。感谢你阅读完这篇长文,很希望能与你做朋友。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505170484.一起唠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