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曦曦粉丝团”的视频在微信群里面像病毒一样发酵转发,我也看了,但没转发。视频里面,一个名叫曦曦的四岁男童坐在台上,面对台下一众成年人,为他们提出的人生问题答疑解惑、侃侃而谈。
刚看完时,不少家长跟帖惊呼:腻害!
4岁的年纪,比我儿子还小,我的孩子每天放学最向往的还是吭哧吭哧玩泥巴,而这个小男孩,却在帮那些而立不惑之年的成年人解答人生疑惑,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这孩子,很难不引起大家的羡慕与关注啊。
视频中这个叫曦曦的小男孩,到底回答了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
外面的竞争对手那么多,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没有追赶,你不会奔跑,没有竞争,你不会成长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受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成功的人跟失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外面世界这么动荡,风雨这么暴乱,我怎么找到宁静?
答:没有风雨,哪来的宁静。
那宁静在哪里?
答:风雨之中。
我每天工作,我都觉得好累,为什么你这样有活力?
答:为钱做事,容易累;为理想做事,能够耐风寒;为兴趣做事,则永不倦怠。
如果工作上面对这个挫折,不是那么顺利,那我怎么来面对这样子的一个逆境呢?
答:顺境的人生,人人会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学着走逆境,而且越年轻越好,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学习成长的机会。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what's your dream?
答:my dream is to be an entrepreneur to help more people。我想当企业家帮助更多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人?
答:我不知道什么是成功的领导,但我知道什么是不成功的领导。
1.不身先士卒的领导;
2.遇事推诿的领导;
3.希望讨好每个人的领导;
4.朝九晚五的领导;
5.赏罚不分的领导。
最近在看教育学方面的教材,里面提到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儿童经历每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但是不会因为外界环境刺激良好而跳跃其中任何一个阶段。
上面曦曦的问答,用词都是抽象的,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当属思维的最高级形式——形式运算(可以依靠概念来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初高中阶段的孩子刚刚进入这一阶段),曦曦这个年纪的孩子,普遍处于前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还处于需要靠掰手指头算数的阶段)。
什么是感知阶段?
2岁以前的孩子,喜欢这里摸摸那里碰碰,明明活儿干得慢还总要亲自干,因为孩子是通过自己的动作、声音、碰触等很具体的东西能思维的。
什么是前运算?
外界的语言与行为刺激,孩子可以转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形成一个类似于副本并且摒弃无关细节的表象。
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看见一个1岁的孩子从床上摔到了地上大哭起来,过了几天,这个3岁的孩子照着1岁孩子的模样,也跌倒在地上,爬起来再跌倒,区别只是,他没有哭,而是咯咯大笑。
3岁孩子就是将他看见的画面,内化到大脑中,建构成一个表象,再用自己的符号表现出来,像一个游戏一样。
原本,孩子从感知阶段跃升到前运算阶段,是智力进步的表现,是孩子思维发展的规律,可是,在4岁的曦曦身上,这个规律似乎是遭到了破坏性开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家里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记忆力比大人好得多。
前运算理论认为,孩子在2~7岁,会专注于将外界的刺激内化到自己头脑中,构建一番后,他们还热衷于完整地再现头脑中构建好的那些表象,这难道不是记忆力么?
以上理论翻译一下约等于:2~7岁的孩子记忆力很突出!
3岁的孩子,输入的是他亲眼看见听见的情景,输出的是游戏。
4岁的曦曦,输出的,是金句,是成人听得懂但不一定总结得出的句子,那么,他输入的是什么呢?
会是他感兴趣的情景吗?
假如他看见别的小朋友摔倒在地哇哇大哭,会联想到这是逆境是挫折,还是一个与此相关的游戏?
有理由相信,4岁曦曦说出的那些话,不是由他本人的阅历与经历内化而来,他只是被输入了,然后, 记住了,之后背诵出来了。
背诵、复述能力,我小时候其实也不错,记得还没上学那会儿,电视上播《新白娘子传奇》,播一会儿就放广告,我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刚认字那会儿,我爸给我买了一本彩页版谜语故事,我看几遍就记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见人我就奉上自己的谜语书,让对方随便出题给我猜,so esay,最后到了没人再有兴趣和我玩猜谜语。
很快被人发现,曦曦的父母,是办记忆力培训机构的,有网友还发现,曦曦爸爸陈光的业务范围也涉及到成功学。
这就解释得通,曦曦被输入的是什么,在粉丝见面会上,他不是真的在给粉丝答疑解惑,他只是在复述、背诵大人输入给他的句子,这不以他感不感兴趣为基础,就好像我们小时候背得下不感兴趣、不能理解的电视广告一样。
同样的句子,如果不是曦曦来说,而是换了马云爸爸来说,就不会违和了,因为他的每一句话,你都可以去尽情相信那是他的经验。
曦曦,作为一个4岁的孩子,他真正想说的,一定不是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他真正想要的,也一定不是开着这样式的粉丝见面会,被人追捧成神童。
成年人,才想要制造神童和天才,小孩子想要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