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从不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但是巴菲特却认为股市长期波动是可以预测的: “ 如果预期股市长期走势的话,我就觉得非常容易。格雷厄姆曾经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尽管短期来说股市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股市却是个称重机。 ”
巴菲特发现,股市的极端非理性行为是周期性爆发的。短期内,贪婪和恐惧在投票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会让价格过于偏离价值。但长期内股价总是会回归于价值。
想要在股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回报,就应该学会如何应对下一次股市非理性行为的爆发。巴菲特建议投资者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如同一针清醒剂,可以让你避免陷入大众的疯狂,而理性地把握过于高估时卖出和过于低估时买入的机会。
巴菲特认为,对于股市总体而言定量分析并不需要十分复杂。2001年他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股市定量分析指标。
1.巴菲特用什么指标?
巴菲特的第一个定量分析指标是,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
GNP与GDP的关系是: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我计算了一下,其实中国过去10年GDP与GNP差距很小,在-0.78%到1.63%之间,因此可以用GDP代替GNP进行计算。
巴菲特认为,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GNP的比率,这个指标尽管非常简单,对于需要了解众多信息的投资人来说,这项指标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但它仍然可能是任何时点上评估公司价值时的最佳单一指标。
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人财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快,那么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形成的曲线必须不断上升、上升再上升。如果GNP年增长5%,而希望市值增长10%,那么这条曲线必须迅速上升到图表的顶端。而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巴菲特对这个指标的涵义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长期而言,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换句话说,股市长期是一台称重机,称出的是国民经济增长。
2.巴菲特的股市指标在美国有效吗?
巴菲特分析了过去80年来美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他发现的规律是: “ 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 ”
这项指标在1999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时间,这个比率接近200%,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警告信号。巴菲特说,在这个时候购买股票简直就是在玩火自焚。
2000年,美国股市开始持续下跌。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道琼斯指数从高点大幅回挫2000点时,很多人都在讨论重返股市的时机。但当时股市总市值仍相当于美国GNP的133%,所以巴菲特并未轻举妄动。
从 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点,到 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点,32个月下跌超过50%。巴菲特成功避开了股市大跌。
3.巴菲特的股市分析指标在中国股市有效吗?
我计算了1992年到2008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率,结果发现,这个指标与上证指数几乎完全同步。
2000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高,达到48.4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2073点,也创9年新高。
2005年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低,仅有17.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1161点,也创7年新低。
2007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16年最高,达到12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5262点,也创16年以来最高。
如果你看了巴菲特2001年的文章,知道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在70%~80%之间是合理的,那么2007年高达127%肯定是过于高估了。
如果你看到了,也做到了,在2007年底退出股市,那么你就能避免2008年一年下跌66%的悲剧。
4.2008年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大量买入股票。
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公开发表文章宣布,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下跌,将用私人账户买入美国公司股票。美国股票总市值占GNP比率在1999年最高峰时达到190%,经过2008年大跌之后,下降到75%左右,给了巴菲特一个充分的入市理由: “ 如果总市值与GNP的比率落在70%到80%之间,进场购买股票可能会很有利。 ”
巴菲特对于总市值占GNP比率重返正常一点也不感到讶异,他告诉《财富》杂志说,这种变化让他想起他的导师对股市波动规律的描述,他说: “ 股市短期像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像是一台称重机。 ”
那么巴菲特赚钱了吗?
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时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于940点,到 2009年2月23日却跌到743点。过了4个月,股市又下跌了21%。
相信很多美国人疑问为什么巴菲特开始买入美股,美国股市还继续下跌呢?巴菲特的指标预测的是长期股市走势,短期未必准确。他做的也是长期投资,并不追求短期业绩。
请注意巴菲特在文章中说,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下跌,他将会大量买入股票。巴菲特说他喜欢股市大跌,这让他能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买入更多他看中的好公司股票。
2008年底上证指数收盘于1820点,股票总市值为121366亿元,GDP按照大部分经济学家增长9%的共识为280464亿元,那么中国股市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下降到43%,已经**低于巴菲特认为70%~80%的合理区间。
中国股市却从 2008年10月28日最低的1664点开始反弹,如今已在3200的高点了。如果你根据巴菲特的这个指标,今年会赚上一大笔。
如果你对中国经济有信心,那么意味着你认为GDP还会继续增长,那么股市越跌,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越下降,根据过去17年的历史经验,你长期投资赚钱的概率越大。
这里要说明的是,运用巴菲特的股市指标,长期投资成功的概率更大,但短期未必。短期内股市波动无法预测,没有人也没有什么指标可以预测得准。
===============================================
股市总市值占 GDP比例失衡
衡量股市底部的标准形形色色,但关于股市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则鲜有涉及。所谓股市的总量问题就是股市总市值的增长超越了经济总量的承载能力。从总体上看,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例越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程度越高。但如果股票总市值的增长超越了经济增长水平,股票市场就会出现剧烈的调整。
1999年,在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不切实际的“超常规”增长,2000年和2001年流通市值占GDP比例迅速地提高到10%和18%左右。于是,此后4年出现较大修正,到2004年止,已下降到9%左右。平均算下来,从1999年到2004年,6年流通市值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是12%左右,是年均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迄今,沪深股市才20年出头的历史,按年均1%的速度,股票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应维持在25%左右才比较合理。而2007年年底,沪深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比例曾高达50%,总市值占GDP的比例则超过120%!股市的“大跃进”必将带来极端的市场调整,因此出现了迄今为止仍在继续的下跌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目前的股票市值在经历了指数60%的调整后,占GDP总值的比例依然太高。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占今年预计GDP的比例依然高达70%多。而从世界股市经验看,只有当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出现大量剩余资本,股票市值才有可能达到GDP的2/3左右。中国股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流通市值迅速增加,打破了原有的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平衡。
==========================================
著名学者华生先生近期就此撰文表示,股市市值和GDP的关系,大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的。低收入国家一般在20%~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50%左右。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股市市值大体与GDP持平。
这里有两个例外。一个是英国。伦敦证券市场是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外国公司上市的比例特别高,所以市值经常是GDP的140%左右;另一个是美国,其股市市值也差不多是GDP的150%,如果扣除外国公司的市值,美国本土企业的股市市值其实也就勉强能和GDP持平。
作者:聪明的投资者
链接:https://xueqiu.com/4714093077/30608342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