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0

《课程的逻辑》第三章 课程的改革:挑战与反思

      一、危机引发改革  改革产生困惑

      “应试教育”使得我们课堂异化、学校异化、人格异化,说的彻底一点,教育的使命和魅力荡然无存。一方面,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在改革实践中又产生了许多困惑:从观念到体制,机制都不能适应,课程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种种困惑,需要抓紧解决。

      (一)高考制度滞后。尽管教育部已经明确了大体的改革方向—“下放、多样、扩大大学自主招生权”,但至今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研究班子来具体地落实这些原则;高中课程改革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中国的实情,中国的教育人口极其庞大,加上“应试教育”积重难返,如果缺乏对于指导性的、具体的操作规程的研究,那么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将可能崩溃,从而导致“应试教育”全面复辟。

      (二)教育立法之后。《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制不到位。比如,义务教育法是一种免费的、强迫的教育,但我们不能否定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教育乱收费的根源。现行的所谓“义务教育”实践水分太大,因此,修订《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这种修订需要有一个公众讨论、教育学术界通力合作的过程。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第二条“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免费时代。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三)教师研究之后。在新课程实施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一“教师即课程”。但要把这个口号化成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实践,需要改变教师被研究的状态。我国缺乏教师研究的积累,如何帮助教师转换角色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新课程的主旨

      第八次课程改革区别于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分水岭,就是从课程总体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学生的发展至于中心地位。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是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而不是“教化”和“训练”。

      教育部出台的驱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总体课程设计方案一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其中规定,这次课程改革力图实现三大转型: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构建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这个改革大方向得到了国内教育界,乃至国际课程学界的高度评价。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是既定方针,不可动摇;课程改革要进行到底,倒退没有出路,虽然我国的教育发展缺乏资金人员技术,但更缺的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课程的逻辑(摘记二) 2 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 新课程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满足中小学教材出版基地推出的多套不同风格、有前...
    向华蓉阅读 321评论 0 0
  • 课程的逻辑---摘记感悟一 1.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
    向华蓉阅读 269评论 0 0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他针对我国学校传统课程的缺陷,即长久以来注重学科知识的理解结构,偏...
    珺珺1203阅读 111评论 0 0
  • 连载风云录 上一章:黑暗之渊 住店 天宝的地下是一个宫殿,名叫地宫,是根据九宫八卦...
    清风明曦阅读 55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