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少年,是什么样子的。我试着用文字记录下小乐的一天,来感受山村后浪们,他们的努力与该有的样子。
门口小溪边,柿子树上的蝉一早就躁了夏日。
一路慢跑过来的小乐满头大汗,他戴着耳麦,脸红扑扑地闪。他小心翼翼地沿着石阶走到溪边,蹲下身去。水拍在手臂上格外的清凉,捧在手里洗脸也舒服。他看了一眼“哗哗”的溪水,利索地起身回家,洗个澡,换上短衫,打开风扇,准备下一个“节目”。
乐妈准点地端上了一碗面,里面加了鸡蛋、小香瓜丝和青笋干。家里放养着11只土鸡,每日里都能收几个蛋,小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刚好补补。菜园子里辣椒、西红柿、茄子,长势喜人;藤蔓上挂着丝瓜、小香瓜;青笋干是姥爷从山里带过来的,都是小乐不挑剔、喜欢吃的菜。乐妈变着法子弄早餐,这多少让小乐有了温情和感动。住校的日子,可比不上在家的待遇。
小乐知道,吃一碗面,又是一场大汗淋漓,之后,学习的一天开始了。
这个夏天,对小乐来说,意味着很多。就上初三了,眼见着升学在即,学业也不见有多少进展。用乐妈的话说,“趁暑假补一补,基础打好,重高还是有希望的。”
沿着小溪晨跑了三天,小乐心里好像清透了许多。他不是那种随便晃荡的孩子,他的敏感与生俱来。在小溪、田野面前,他觉得自由不慌张,而且有种亲切感。从他语文考95分,可以发现他的视眼并不十分局限。假期一开始,他就对乐妈说,每天晨跑,再计划学习和其他。也许他觉得学习,已不再是一场游戏,而是成长重要的一部分。
小乐说这话的时候,目光很坚定,这让乐妈很欣慰。
乐妈在村委里上班,最近在忙换届选举,而且是县里的试点。她知道自己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来督促儿子,也就是早饭、夜宵,她能为小乐做得好一点,心里也安一些。她觉得自己对小乐,既熟悉,又十分的陌生。在她眼里,儿子挺乖的,听话,不多事。周末在家,也不怎么出去。在学校里怎么样呢,反正班主任也没有特别的交代,她觉得就这样吧。
但小乐,话明显少了,这在疫情期间居家学习这一段里特别明显。
学校下发了居家学习指导,乐妈特意去打印了作息时间表,贴在小乐书桌旁的墙壁上,一眼就能看见。这让小乐多少有些局促,毕竟线上学习那么陌生,时间又跟学校里的没什么两样。班主任一如既往地关心班里的每一个同学,每天不厌其烦,又是叫早,又是温馨提醒。后来小乐成了小组长,负责督促组员。他变得自律了,认真了,也成了橱窗里居家学习榜样的一部分,这让他多了几分自豪和触动。
现在放假了,相当于疫情期间一样,在家学习,更要有计划,更自律。小乐记得陈老师不止一次地在班里表扬他居家学习认真,这次家访陈老师还建议他要劳逸结合,推荐喜欢音乐的他,每周六晚八点收看《乐队的夏天》,从中会有受益。
小乐早早做了假期学习计划,参照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时间表,还特意加了晨跑这一项。他还把自己的计划分享在班级QQ群里,供大家参考督促。
上午他先是读了20分钟英语,默写了4首古诗,然后预习八上数学的第一章(下学期主课的教材,他已经从同村学姐那里借来),把练习也做完。他还记得乐妈的话,把煤气灶的小火也关了,炖着的土鸡香气四溢,让他觉得温暖和平静。按照班主任对他的提醒,他又复习了七下科学的一个章节,把相关练习也巩固了一遍。
12点左右,乐妈打电话回来,让小乐自己一个人吃饭。小乐吃了鸡肉,喝了鸡汤,去竹床上午休了,下午还得继续复习英语、科学,写200字片段作文。
乐妈回来的时候,已是下午6点一刻,小乐正在房前菜地里浇水,顺便摘了三根黄瓜、七八根茄子。还有一把辣椒。桌子上散着他的书纸笔。乐妈笑了,赶紧地上土灶烧菜,小乐又过来帮忙烧火。
晚饭后,小乐陪着乐妈走走。村边小溪边是绿道,也凉快,不少村里人饭后都往这边来,走走聊聊。小乐在路上给爸爸打了个电话,说了土鸡好吃,还有八上数学开始还看得懂的什么的。电话那头,乐爸表扬了他,还说回来给他带礼物。
小乐很高兴,他从前头小跑了一段,回头看看跟在后面的乐妈,乐妈正朝他挥手,心里头高兴着呢。
晚上小乐继续数学、科学学习,又写了篇日记,并用乐妈的手机看了她的朋友圈,点赞了喜欢的内容。
河边柿子树上的蝉声依然躁着,小乐觉得自己困了,就去洗洗睡,他觉得日子很平静,很好,是他自己也喜欢的样子。
迷迷糊糊里,他回想起《乐队的夏天》里那些乐队,他们的坚持、不羁以及带个自己的感动,突然觉得自己也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