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泓碧玉环山,一座孤山,崖下有寺,曰西普陀寺。峰顶有台,台承水波如明镜,曰明镜台,环台缘入水御风,有飘渺升腾之感。
西普陀寺。十方丛林,殿宇巍峨,佛主宝相庄严,流光溢彩。天王殿侧,有布施礼佛之处。琉璃砖瓦,十元认捐,用毛笔涂鸦其上,可亲,可情,可祷,凡祝福希冀之事,均可书于上,览观之,大约为某人,某家者居多。妻在侧,也未能免俗,写上本人大名及家庭,祷之。笑对小女曰,某年某月某日翻修殿堂,可得你老爸亲笔手书也,一家三口大笑而去。
寺侧有园林。罗汉松青翠孤洁,银杏叶金光满枝,凉风微微,拂动午后的碎阳,点点抛洒在南天竹艳红的果实上。溪流叠水成瀑,淙淙有声。一曲廊桥蜿蜒而下,顺水而湖,人们在桥上或凭栏、或小憩、或影、或戏、或语、或歌,时光的流韵顺梯而下,满溢着休闲,欢快,自得的洪流奔向泉湖。
泉湖如弯月。水清草柔,盈盈波光,只及一米。掬起一捧,任生命在指缝间滴嗒放歌。再力花点头致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欢乐的海洋边,都有什么样的景物啊!一块两万多平米的草地,顺山靠水。小孩从高到低地顺坡滚动着,往返奔跑,乐此不疲。母亲们嘴角含笑地瞄着,谈着天,决不从喉中发出那尖利的叱骂声;情侣们不拘地坐着,躺着,靠着,自拍地嚓嚓声此起彼伏。水波映着金色的光影,是那么温情,那么朦胧,那么地喜悦真心,每个人的脸上于是都泛出了那平和,柔美的光辉来。一对姐妹在水畔的苇丛边取着景,一袭大红伏在苍黄的草中,那摄照的人儿,拱屈着小小的身子,全情地谋杀着。风鼓动起来,涟漪荡起,苇叶摇曳,把草坪上的丝线拨得更高,更远。
丝线牵在一对对男女手中,当然,也有小孩子。他们在放风筝。扯不掉的牵绊,高飞在云端。如果你从明镜台上观望,也许它是和你的视野齐平的,或是伸手可及的,它们就在你的身旁翩翩,追逐。如果你仰首去捕捉,它们又是那么飘忽,那么冰冷,天蓝云白,青青草地都与它们不搭界,任由稀薄的空气吞噬咆哮,肆意地把玩那单薄的身影。只有手中的线,线,能把放浪的青春一卷,一卷地回收。
脖铃噹噹。有草地的地方怎能缺少人类的忠实伙伴呢?主人带来了飞盘,在气流地旋升中它纵、跃、咬、折、甩,柔顺光泽的皮毛和草坪做着各种亲密的交流,却绝没有一丝灰尘。
草地上蹲坐着一位迷彩服。一把小铲,一个小胶桶。有人穿过他的左边,有人路过他的右边,又有小孩在他的前边呼啸而过,我在他的后边打量着他。他只是在锄草。一铲,一挑,又一铲。
草坪的顶端有一环形石台阶。顺石阶而上,你就会看到那些二点五维的图画照片。几粒花生,大酒碗,凸出的条凳,吹奏的芦笙,一个七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地看着,这个东西(乐器)怎么能吹出了画面?是啊,“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吹动的不是图画,咏叹的是生活。它流出印象,徜徉在泉湖边,浇灌在每个人的心田。虽在凉意沁体的初冬,却让人感觉到无尽的温暖!
自驾路书:贵阳市白云区南湖路。公园旁夜郎古镇可停车,有小吃一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