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说安徽亳州一中,8学子高考分数线达到清华北大录取线,却主动放弃报考,网友们是清一色的褒奖。但没过多久,清华招生办就出来正言,意思就是说这事儿是假的,其实这几名学生没达到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这个事基本可以定性为炒作。
这次炒作呢,除了网友们吃点亏,其他参与的角色可都成了大赢家。这所中学至少在当地“一战成名”,8名学子不管是主动放弃,还是没被录取上,都会被众人夸赞褒奖,清北也出来表示清者自清,自己还是大学中的王者,当然,这也是各大媒体和自媒体朋友的一场狂欢,简单的复制粘贴就能出一篇10W+的爆文,没想到剧情反转又来了场回头宴,又博得一波关注。整个事件中,每个角色都用利我的表达和处理方式(多言一句,假若你是其中的某个角色,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利于自己的方式)。既然是多赢,那这事就是个好事,至少它能引发社会大众的思考。
暂且不管这故事还会不会有反转,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既然这事能成为大新闻,就一定有某种群体意识驱动着它发酵,这个事件中的群体意识就是“唯清北情节”和“反唯清北”,“唯清北情节”派一般鼓励学生上“好大学”,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大家对“好大学”的要求标准也不一样,就像我们老家,没上一本都不叫考上大学。也有不少人唯清北不二,前些年的“高考疯子”吴善柳就是鲜活的例子。而“反唯清北”派比较理性,他们呼吁社会大众改变旧观念,要与时俱进。
首先要清楚,事件中的校长、学生、叫好的一些网友虽然站位在“反唯清北”这一派,但大家骨子里面还是有“唯清北情节”的,如果大家都是真正的“反唯清北”派,那校长就不会在媒体上刻意强调“8人均达到清北录取线”这句话;网友们的评论,也多少有点“天下苦秦久矣”的意思,而这个“秦”,正是普罗大众的“唯清北情节”。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其实就是“唯清北情节”和“反唯清北”这两种群体意识在相互博弈。
那就先扯一扯咱们中国人,尤其是社会底层劳动大众的“唯清北情节”,不能说每个人都有“清北情节”,但是“知识改变命运”、“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只有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出路”,这些口号在低产阶层甚至中产阶层中已经是不二真理,这些真理成了低中产阶层的群体意识,而这个群体意识是阶层赋予他们的、也是他们自我赋予的……
要在前些年,如果哪个偏远山村有人考入清华或者北大,那是要唱台戏的,十里八乡无人不知。哪怕是现在,如果我是“放弃清北”的那个学子,指定被我爸打个半死,亲朋邻里也不会理解。所以说,不管你“反唯清北”的声音有多大,大多数低中产阶层是不会理你的,他们依然坚信不疑:想要改变命运,就要考进好大学,想要更好的改变命运,就要考进更好的大学。在中国,清华北大代表了更好的大学。这种群体意识已经支配了低中产阶层几十年,并且至少还要延续几十年(可能过于乐观)。
在故事还没有发生反转前,大众对校长的开明大加赞赏,对学生的选择也表示尊重,并且呼吁大众应该改变旧观念。而发出这种声音的人群——“反唯清北”派,它是一个由部分高产阶层、少部分低中产阶层、“伪反唯清北”群体等组成的复杂群体。整体来讲,“反唯清北”这种群体意识的成长与壮大,是阶层间的更加互通、是经济快速发展、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表现。
但在“反唯清北”派中的“伪反唯清北”派,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派,只是寄生在“反唯清北”派中,因为他们是一颗毒瘤。值得注意的是,“反唯清北”派中有不少的高产阶层,他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反唯清北”,“反唯清北”只是他们的幌子,因为他们担心低中产阶层挤入他们的阶层(自古以来,只有低中产阶层挤破头的进入高产阶层,没有出现高产阶层主动进入低中产阶层的现象。我们虽然要承认当今社会阶层流动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还是目前最好的阶层流动方式),他们的观念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还要恶劣,他们甚至觉得读书无用,教唆青少年应该早早步入社会,在社会中求生谋存发展。
如何消灭“伪反唯清北”派这颗毒瘤?
只要有不良用心的高产阶层在,这颗毒瘤就永远在,低中产阶层唯有成为高产阶层,并且总结出一套科学的、丰富的进化论供后来人使用,才有可能消灭它,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反唯清北”要足够清醒,防止这颗毒瘤感染他们。
“反唯清北”派一定是最后的胜者
“唯清北情节”派的基数固然庞大,但是在负增长,而“反唯清北”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因为阶层间的流通方式在不断丰富,流通速度也在加快,加之“反唯清北”派更容易引导舆论。“反唯清北”已经有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它一定是最后的胜者。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唯清北情节”,还是“反唯清北”,本身都没有错,身处不同境遇,就有不一样生存态度。我们要尊重“唯清北情节”,也要鼓励真正的“反唯清北”,当然还要防着“伪反唯清北”这颗毒瘤。他们之间的这场博弈,是一场持久战,当然,如果要速战速决,唯有快速打破阶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错过了清北,但不要错过折腾
三分偏见,纯属闲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