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20多年以来,最懊恼的瞬间是什么?
那应该是毕业晚会上,我尴尬地缩在角落,无所适从,笑容都打了折。
平常人的生活,从小到大,难免遇到比较。
我们身边总有美女,总有学霸,总有自然而然就能够成就焦点的人。
丑小鸭的故事听多了,时常还是幻想自己真能变成白天鹅,也在人群中熠熠生辉。
时间久了也就发现,“平凡”这个词,本身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盼望着桌角会出现一封粉色的情书,期待着放学转角会立着一个身影,渴望着某天自己也能在晚会上翩迁起舞。
最后,时间悄然过去,美梦连回忆里都不会再出现了。
后来习惯了,又不甘心,带着羡慕和嫉妒,时不时地拿自己去和他们比较。
我没有A好看,我没有B学习好,我没有C那么开朗、那么多朋友。
我真是讨厌自己的性格,说好听点是内向,说不好听就是懦弱。
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偶然听到班里的几个男生在议论我,说xxx是不是患有“自闭症”啊,一天到晚一个人独来独往的。
我一个人蹲在墙角,泪流满面,一声不吭。
后来,我尝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自黑、逗比,还有一点污。
我慢慢地融进了我一直想要走进去的圈子,慢慢地和越来越多我曾经羡慕过的人成为了朋友。
可是面对面的爽朗大笑之后,是自己那不知从何而起的落寞。
在人群之中,我察言观色、事事斟酌。
和幽默的人在一起,我搜肠刮肚翻出了自己能讲的所有梗和笑话,甚至每天回去还要暗自背下一些。
和喜欢开玩笑的人在一起,我用尽全力去自黑,甚至去找一些有颜色的脑筋急转弯,佯装自己真的很放的开。
我像是一个不规则的多面体一样,似乎有着最真的核心,可似乎又找不到自己的中心到底在哪里。
有时候觉得累了、倦了,却想不清楚原因是什么。
虽说不是焦点,但终究也是人群中的一员,这该是我期待的啊?
直到有一次,我无意间听到了他们对我的评价。
比说我“自闭症”更令人可怕的是,来自你以为的好朋友的嘲弄。
“没想到xxx居然是这么污的人,以前都是装正经不成?”
“谁知道经历过什么呢,小小年纪居然能说出这种话。”
“你发现没,不管你让她做什么她都去做,傻的很。”
“就是就是,我每天让她帮我去买奶茶,她都乐颠颠的去,还以为我是跟她关系好呢,拜托,就她好使唤好嘛······”
我不知道这些话他们是如何说得出口的。
我一直以为,人类的本能是良善,是真诚,是理解。
后来我明白,人类的本能是趋利避害,是物以类聚。
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我并非没有遇到好朋友,只是这件事对于我造成的伤害,远远深刻于朋友带给我的幸福感。
我没有和任何人撕破脸,因为我不敢,我怂的很。
直到毕业,我都和他们保持着貌合神离的关系,大部分时候都是笑一笑,不言不语。
哪怕到了现在,事情过去近10年,我还是会记起当时的心情,但是那些人的脸,终究是记不清了。
有人说,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是需要一辈子去舔舐恢复的。
这话没错,能走出来已是不易,彻底放下,到底是太难了。
好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不需要去和那些人比什么,漂亮的人,时常会被称为花瓶;学习好的人,时常会惹来他人的嫉妒;善于交际的人,难免会活的有些心累。
我不是美女,也未成学霸,更并非焦点。
但是,平凡,会让我觉得,哪怕远离人群一点,也可以活的寂寂无声、淡泊怡然。
汪国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做《个性》。
一个人没有个性,便失去了自己。
生活中一味的模仿之所以不可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抹杀了个性。
适当地改变自己的个性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自我的完善,恰恰在这一点上,有一些人常常本末倒置。
改变自己来迎合别人,终究是错了。
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
山如此,人亦然。
我倒没指望自己能做名山,但是,总要做个不一样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