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大意是说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先来谈谈“学然后知不足”。读大学时我最喜欢专业课,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解读自然中美妙的生命,让我沉醉其中。大二时,学院安排全体同学到野外实践基地——湖北三潭风景区实习一周,吃、住、学都在山上。当时的三潭不像现在开发的比较成熟,但物种多样性和自然景观条件非常好,它同时也是湖北省多所高校的实习基地。我们被安排在景区小楼住宿,山里的夜有些凉,有些潮,有各式的虫鸣,不够舒适,却是我整个大学阶段最开心的时光。本来我自恃熟悉很多动植物和其习性,实习时发现,我真是井底之蛙,管中窥豹而已,到处是没见过的生命,我穷尽一生也未尝能认识完全。当然,有同学菽麦不辨的,看什么长得都差不多,难尝探索发现的乐趣。
爱因斯坦也讲过一个比喻:如果小圆代表你们学到的知识,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整个物理学识是无边无际的。小圆圆周小,与未知领域接触面小,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的圆周大,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大,感受到未知的东西多,要更加努力去探索。越是钻研,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越要奋力补充。
再来谈谈“教然后知困”。从性格和心理来分析自身,我是一个很大的梦想家:别人说件事,我一定觉得可以完成,没什么难度,具体去做的时候才发现高估了自己。生活中,我常常为自己制定计划和挑战目标,常常失败,无一例外都是高估了自己的毅力。对于我的教学,开始时想着初中生物课难度系数极低,很多学校生物教师都是由外专业老师兼任或是由不能负担较重任务的老教师、生病教师、孕产教师担任,我是专业出身,不可能做不好,投入工作才发现自己想法太天真。
第一个学期我就在学校课堂纪律调查中不过关,下班后要参加集体学习,一个月后进行二次调查,通过了方可停止。我的第一个困惑——课堂纪律,就这样暴露出来,所幸得到优秀同事的鼎力相助,纪律渐好,顺利地通过了二次调查。慢慢地,我的第二个困惑又出来了,之前对学生太好,容易纵容,多次被同事提醒“慈母多败儿”,如今不敢了,脸板起来了,笑收起来了,惩罚多起来了,可从带同一个班级的另一位老师那里听到学生说不喜欢我,太严肃,不幽默,讲得难,听不懂………我都要生自己的气了,咋老是搞不好教学呢?!怎么有这么多的技巧我把握不住呢?仿佛不断有问题涌现出来,我还不能退缩,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处理。调整好情绪,伤心难过收起来,骄傲自大收起来,不远不近地保持着与学生的距离,降低课堂内容的深度,真实的面对学生。师生矛盾缓和下来了。
这几年的工作,经历了“35+10”课改、高效课堂、美乐智慧课堂和近半年来学习的翻转课堂,虽说秉承的教育真谛一致,但花样多,侧重点不一样,我的生物课堂也相继受到影响,又有了新的困惑——指挥棒往哪指挥,我的枪就要往哪打吗?不变的坚持是什么?其实,我的课堂上我离学生最近,我最该知道学生发展的需求。我最该做的研究难道不是从学生身上找课改的出路,找课程的目标吗?
还好,学校给了我们老师自由空间,去打造我们自己的课堂,允许百花齐放。我的生物课堂就这样没了固定的模式,教师讲坛式、学生讲坛式、看图说话式、绘图表达式、榜样演示式、发现英雄式……直白地说就是老师自己讲,培养学生讲,屏蔽课本文字依靠插图完成任务,某一内容通过绘图展示自己的理解收获,选做得好的学生去演示实验,随时拍下学生实验中的好做法好成果,在全班播放照片分享,解读好在哪里。尤其是最后一个模式,学生特别特别喜欢,效果很好。当看到在电视上播放的课件是自己或同学,他们成为课堂研究学习的对象时,学生就知道我要求大家达到的标准是什么了,不需我多费口舌。
每一次感到自己知识能力的缺乏,每一次教学工作的困惑,都促进我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学习、思考,如果我有点滴的进步也是蒙这份工作所赐,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