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上海宁额记忆(2)/作者:邵明

——马当路额前世今生

原认为马当路上已木有老建筑了,所以木有引起注意,今天补上。从建国路、顺昌路到黄陂南路,码完淡水路才想起了马当路。马当路始建于1898年,初名“狼山路”,1906年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名改称“白来尼蒙马浪路”:简称马浪路。1943年汪政权接管法租界后,以抗战时期重要的江西“马当要塞”命名,沿用至今。北起金陵西路,南至徐家汇路,全长1728米的道路。如今马当路租界留下额老建筑,只剩复兴中路口几栋新式里弄里还有原住民,整条马当路剩下几处老建筑都已宁去楼空了。

城市更新额目点是改善老百姓额居住环境,提高宁额生活质量,传承城市额文化特色。石库门弄堂是上海这座城市体现人文关怀最好的载体之一,在城市更新中既要保护好历史建筑,更要牢牢把握住“弄堂原住民”额价值所在。否则上海额文化特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魂额皮囊。

我踏额脚踏车从屋里门口徐家汇路沿马当路向北到自忠路,租界留下额老建筑只剩下两个地方了。一个地方是从合肥路到复兴中路,在复兴中路口东边,还剩下几栋新式里弄没有动迁;另一个地方是复兴中路到自忠路额西边,已动迁了,房子木有拆脱宁已搬光了。这段马当路上306弄4号,是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1919年成立,如今整条弄堂被完好无损额保存下来,作为纪念馆对外开放,门票20元一张。国内游客勿多,主要是吸引了交关韩国游客。整条弄堂里房子建筑融合了上海石库门与巴洛克风格,可惜周边原住民全部搬迁走了,成金鸡独立了。我本想进去拍几张照片,工作人员讲:勿好拍照,这里来参观额都是韩国宁,侬到前面转额弯就是新天地“一大”纪念馆去看看吧。我只好勿响,走开了。

往南,曾经马当路404弄1号,如今已拆脱了,但那里曾是高丽小学额所在地。当时韩国临时政府领导宁流亡额辰光,伊拉额小囡就在这里读书额,那小小额天井中,一个篮球架静静地立着,见证了历史额沧桑,直到房子被拆除额那一天。

(网上截图)

被拆脱额还有马当路278弄,牌楼上刻着“西成里”三个字,是典型额上海新式石库门弄堂,建于1930年。弄堂内有砖木结构额二层住宅,保留了石库门经典元素,如天井、客堂、厢房等。西成里因其地理位置和较好额居住环境,在20世纪30-40年代吸引了许多文化艺术界人士居住。其中就包括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根据文史资料记载,张大千和他额兄弟张善孖在1930年代初曾居住在西成里,并在这里创作了不少作品。1931年,著名画家庞薰琹在西成里16号屋里厢,与倪贻德、陈澄波、周多、曾志良等艺术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重要额艺术团体——“洪澜社”。这使得西成里不仅成为一处上海梧桐区额地标,而且它还是一个与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特别是与张大千、洪澜社紧密相连额、具有重要历史价值额上海石库门弄堂。

马当路上,曾经有一处被老上海津津乐道额地方——大华书场,它坐落于马当路25号。这里曾是维纳斯舞厅额所在地,后于民国30年(1941年)更名为大华舞厅,白天上演评弹,夜晚则举办舞会。到了1954年,这里又改成了大华书场,成为了评弹爱好者额天堂。在最鼎盛时期,书场内额座位数达到了惊人额812只。然而,遗憾额是,大华书场在马当路上额石库门建筑群消失之前,就已经先被拆脱了。

在合肥路与建国东路之间额马当路,曾一度被一片私房简屋所阻隔,导致南北路段无法直通,给过路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尽管相邻的门牌号,却往往需要绕行淡水路才能抵达。南马当路虽然也有勿少石库门建筑,但两旁还有许多二级旧里以下的私房简屋已显破败,与新式里弄额北马当路形成了鲜明额对比,仿佛是“上只角”与“下只角”两个截然不同额世界。2000年才辟通至徐家汇路,所以马当路过合肥路都是新建筑,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浦东新区有得一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