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共度二期打开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
芭芭拉.奥克利(Barbara Oakley),现为工程学教授,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工作后不得不学习大量新鲜知识,甚至是头疼的数学知识。放下工作,回到学校,竟然学成了工程学博士,后留任教授。在MOOC、Coursera上开创最受欢迎的学习课“learning how to learn”,数十万人报名。
作者希望通过《学习之道》分享自己学习时遇到的坑以及自己是如何爬出坑的经历,来更好的帮助需要的人们。书中她分别从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组块;拖延;记忆力;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进行第一模块——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复盘。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是什么?又都存在哪些不足呢?
专注模式顾名思义是将精力集中于自己当下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追寻的模式,它能更好的帮我们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那发散模式呢?是将精力在同一时间分散到不同的活动中吗?答案是:NO。芭芭拉所指的发散模式是指在专注模式进入疲劳期或者走入死胡同时,我们去有意识的停止当前从事的活动,转入其他活动,比如跑步,听歌,睡觉或者冥想。让大脑进入放松状态中,此时发散模式就入住大脑,在"后台"继续为我们处理问题
脑科学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专注模式集中在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发散模式弥漫于整个大脑皮层
为了更好的认识它们,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芭芭拉.奥克利在书中提出的两种模式的头脑图像
(左图是专注模式,右图是发散模式)
当我们的想法小球从弹簧推杆上飞出去时,就会在成排的橡胶弹柱间发生随机碰撞。当我们处在专注模式时,想法的小球就会飞奔到我们大脑中原有的相关区域(图中右上角),用头脑中存储的固有模式进行处理。如果正好是正确的区域就会使问题快速解决,但也有可能正确的解题区域是左下角,这样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效果。而发散思维则是一种宏观思维,想法小球会在大脑的任意区域随机弹跳,它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到问题相关的正确区域,但它无法帮助我们专注的去解决某一特定问题。
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又是如何切换呢?
要想进入专注模式就需要我们投入意志力去做到精力的集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达到专注的效果,比如番茄工作法,寻找安静空间,自我提醒,刻意的去闭眼和远眺。发散模式可以采用创造力研究专家霍华德.格鲁伯提到的3B方法:睡觉(bed),洗澡(bath),坐公交(bus),三者任一皆可。再有书中提到的冥想,腹式呼吸等。通过相应的方式可以实现二者的切换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如何在学习中起作用呢?
我们将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类比为砌墙。在专注下的工作就如同砌墙时提供的砖块,而发散模式则是用泥浆把砖块逐渐结合在一起。为了使墙更坚固,一方面需要我们通过专注提供牢固的砖块(即头脑中的知识组块),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留存时间让泥浆干固(即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下可以提高我们做事的效率,但也会带我们走近思维的死胡同,即思维定势。这时候如果我们可以切换到发散模式,也许会突然灵光乍现,打开我们思维的窗户
同时专注模式依赖于左脑的分析模式,它使你条分缕析并保持乐观,但同时大量研究也显示了它潜在的死板、教条、自我中心的可能性。
此时发散模式则会选择质疑现状,寻找矛盾,并能“把事情导入正规,带入现实情境”。
最后如果我们把发散模式当做一位“妇人”,那专注模式则是妇人需要的“食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则道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能源源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