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写作漫谈

我这人有个毛病,一心不能二用。尽管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看手机,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但在一些不得马虎的大事上面,确实无法做到同时兼顾。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偶尔想这是不是一种专注,但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约束。

比如,每次打开电脑,有时是为了学业,有时是为了玩乐。不过多久,就会马上切换页面登上简书点个+号,过后又摇头作罢——如果身心不能处于一个完全松弛的状态,写作就会变成一件异常苦闷的事情。写作不是我生活的调剂,它好像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被单独对待的事情。

世间的一切关系都需要人的主观推动,但随着年岁渐长和阅历微增,现在更愿意相信缘分(运气)的作用力。所以很幸运,写作这件事到现在还没放弃。仍记得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还好我的生命中有文字、绘画,现在回想,那时的我也不会想到后者某天也已经跟丢了。人奔跑的脚步赶不上时间流逝的速度,我想如果哪天键盘落灰了,一定不是我放开了文字的手,而是出于某些迫不得已的现实因素。现实中我是一个不会说,不爱说,不想说的人。其实也不想听,可能形象过于内敛,以致于总被人当做理所应当的聆听者。因此,文字,我时时刻刻都念着。记录,输出,表达,让我自知活着,明白自己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沉默惯了,我也渴望被聆听。

人追求一些事物,大多时候一定是需要一个回报或是回应的。唱独角戏,最后基本都会凋零。我更是这样的人,重视结果而非过程,期待回应而非自作多情。时而感到遗憾,前一两年经常点赞评论我作品的个别作者已经很久没有动态,还有我进入简书以来唯一一个读完我所有作品(甚至是无厘头的碎碎念)私信催更我的朋友,也早已失去音讯。最早支持我的父母,也因心性的衰老而失去阅读的耐心,时常毛遂自荐,得来的也只是敷衍。这些人与我都没有多余的交流,仅仅是读后留下的一句感想,让我觉得自己被聆听了。有人愿意把时间付给不值钱的文字,这种回应弥足珍贵而不可求。慢下来,保持纯粹,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种压力。

前段时间,我感受到了简书平台的一些变化,于是把之前的作品全部拷贝留存下来。广告的过分植入和混乱的运营管理仅仅是让用户安心阅读都无法做到,我在想也许哪天这个平台就会彻底消失。软件创作者失去了初心,文字创作者失去了安全感,唯有失望,进而离去。也许是用户自发的组织,平台的伯乐推荐机制负隅顽抗着,我也是作为受益的一员才得以幸存/坚持。同样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好有坏,尽管伯乐的付出让文字不再被埋没,但成百上千的数字背后都是清一色的“人机”,也许是与那些我一直以来都搞不懂有何用途的虚拟货币有关,这些好像才是更重要的东西。有点“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思,当然也不够妥帖。实数没差,认真阅读的应是与原来差不多的极个别。总归热闹过后,回归冷清。如此的落差感也令人怅然,那些不被推荐的日子里,都在与自己周旋。偶有几条认真的回应,都会字斟句酌地反复品味,思索读者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同样的故事他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某个我不曾注意的细节竟然给予他情绪的波动?这时候,总会感叹文字的妙不可言。当然,有时甚至期望收到严苛的回应,到底是哪里还有欠缺,如何改进。但用户多是来这里嗨的,我不能像求学一般苛求。

写作并非为了曝光度,也绝不抱着以此吃饭的目的。只是为了听、看、说,但这个结果,似乎总需要一些世俗意义上的成名或流量。简书太安静了。好,也不好。因此试着开拓一些其他创作平台。去晋江、番茄参观过,那里的铜臭味更重,繁琐的认证程序和动辄就码字赚钱的口号似乎与想象之中更加不同。模仿网文短平快的叙述风格,倒是突然让我意识到自己近来的创作语言突然变得异常繁琐,一边反思自己是否应当更加简练,一边又担心落入网文套路的陷阱。

就当外出游学了一圈,我想还是先静下心为好。

任何事情都是,急不得,也求不得,坚持就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