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动过写小说的念头?
我有。
用想象力创造一个世界,实在太酷了。这种事情除了造物主,只有小说家能办到吧。
金庸创造了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JK·罗琳创造了新奇有趣的魔法世界,天下霸唱创造了诡谲怪诞的盗墓世界,明明全都是虚构的,却因为写得太真实,常常让人忘记它们是虚构的。
最美妙的是:作者会死去,笔下的人物却可以永生。
曹雪芹已经死了两三百年了,林黛玉依然在中国人的脑袋里使小性子;托尔斯泰死了一百多年了,安娜·卡列琳娜还在冷漠虚伪的婚姻里挣扎;玛格丽特·米切尔已经死了六七十年了,《飘》的主人公斯嘉丽依旧狡黠地眨着绿眼睛。
可是我只是想过而已,我至今没有写过一个对话、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我梦想着写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可是却完全不懂如何开始。渐渐地,我几乎快放弃了这个梦想。
直到最近,我看了《写作课》,我又开始跃跃欲试了。这是一本专门教授小说写作技巧的书,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是资深小说家,所以她清楚小说家创作时会面临的处境,她又是有二十多年写作教学经验的老师,见过太多新手的困境,所以特别明白新手会走什么弯路。
可能有人会问,看一本教写作的书,就能学会写作了吗?
我的回答是:至少你已经着手学习,至少你开始对自己有所期许,至少当你决定动笔的时候,知道怎么开始。
其实去年我也介绍过一本关于写作的书,叫《成为作家》。
我对大家说:我听见你的脑袋里有个想法呼啸而过,快用文字捉住它!这本书以及我为这本书写的读书笔记给了很多小伙伴动笔写作的勇气。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本书也给了我自己莫大的勇气。看这本书之前作家梦一直是一个被我小心藏匿、几乎被放弃的梦想,直到看了《成为作家》,我才有勇气大声地喊出来:我要成为作家!
后来发生了什么,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真的要成为作家了!目前我的新书稿件已经审校完毕、封面也早已设计妥当,只等书号批下来就可以下厂印刷,我做到了之前不敢想的事。
我的作家梦从《成为作家》开始,那我的小说梦,就从《写作课》开始。
1、大多数人没开始拼天赋,就出局了
我以前以为只有少部分人会动写小说这种念头。
可是当语文成绩没及格过、初中没毕业就辍学的学渣表弟告诉我,他动过这个念头;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表达都特别笨拙的熊猫先生告诉我,他也动过这个念头。我就在想,也许很多人心底都悄悄萌生过文学梦,只是后来都像一直没浇水的植物一样,慢慢枯萎了。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天赋,可实际上大多数人还没开始拼天赋,就出局了。
动过念头却没动笔写的,被筛出去了,开始动笔写却没写完的,又被筛出去了。光这两项就可以筛掉大多数。他们不是因为拼天赋输了而无法成为作家,而是因为自动弃权而无法成为作家。
当然了,有些人就是天生早慧、资质出众,像王勃写《滕王阁序》的那种敏捷才思,我们普通人是羡慕不来的。
可是天赋这种东西也挺难说的,存在皮革马利翁效应,你认为有,可能就有,你认为没有,可能就没了。我从小到大都笃定自己在写作上有天分,虽然我的唯一根据是历任语文老师都把我的作文当范文。
写作是否依赖天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光靠天分是写不出小说的。我更相信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首先,他们在成为作家之前,有漫长的准备期,无论这种准备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即使你不是个天才,做好准备工作也会让你看起来像个天才。”
写作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大量阅读,用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话来说就是:“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丝毫)不成问题,总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读下去。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业。”
虽然他不是为了写小说才看那么多书的,但就是因为曾经大量涉猎英美文学,他才能在想写小说的时候,顺利写出来。
其次,他们在写出佳作之前,通常有过不那么成功的尝试。
《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但是在写出《红楼梦》之前,曹雪芹还写过一本不那么成熟的《风月宝鉴》,这部作品后来被熔铸吸收到《红楼梦》的情节当中。而且,就算是《红楼梦》也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结果。
《写作课》的作者艾丽斯·马蒂森本人,写作之路也不顺遂。她的第一篇小说是个短篇,写完之后没能发表。但是她“从创作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也深刻体会到了完成一部作品带来的鼓舞。”
也就是说,作家们通常从不那么成功的尝试里获取养分,慢慢学习、慢慢探索,才能最终写出成熟的作品。
第三,他们的佳作是辛勤劳动的结果。
小说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只存在于想象里,写小说更多是漫长辛苦的劳动。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说:
“写小说基本上是一项非常“慢节奏”的活计,几乎找不出潇洒的要素。独自一人困守屋内,“这也不对,那也不行”,一个劲地寻词觅句,枯坐案前绞尽脑汁,花上一整天时间,总算让某句话的文意更加贴切了。
然而既不会有谁报以掌声,也不会有谁走过来拍拍你的肩膀,夸赞一声“干得好”,只能自己一个人心满意足地“嗯嗯”颔首罢了。成书之日,这世上可能都没有人注意到这个贴切的句子。写小说无疑就是这样一种活计,无比耗时费工,无比琐碎郁闷。”
2、好想知道对笔下人物产生感情,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想写小说的一个动力,就是我特别想知道,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产生感情,是一种什么体验?
作为读者,大多数人都被虚构人物逗乐过,弄哭过,可是亲手创造这些人物的作者对这些人物是什么感情呢?恐怕只有亲手创造过人物的作家才能体会。
据说福拜楼在写《包法利夫人》,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的时候,一个大男人哭得死去活来。JK罗琳《哈利波特》,写到小天狼星之死的时候,感觉像自己死了亲人一样。
既然舍不得人物死去,为什么还要把他们写死呢?这又是另一个我想体验的过程了,不止一个作家谈论过:当人物被创造出来之后,他们就不再是提线木偶,他们会自己思想、自己行动,会赶赴自己的结局。
不成熟的作家对角色往往保护过度。
《写作课》的作者艾丽斯·马蒂森带过很多写作学员,有的学生以现实中的亲朋好友为原型,他们甚至会担心虚构出来的坏事情会在现实中应验。是啊,以亲爱的姐姐为原型,当然不希望她遭遇伤痛、劫掠、背叛、遗弃或欺骗,也不会让她去做伤天害理的坏事。
可是这样是不行的,艾丽斯·马蒂森说“麻烦和冲突才是故事的灵魂,小红帽就应该遇见大灰狼。”
优秀的小说家擅长制造冲突和麻烦,人物要不断遇到危机、要饱经沧桑,故事才好看;要安排冲突,激发人物做出反应,故事才不会停摆。
即使面对虚构的人物,绝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当虐待狂。但成熟的小说家能克服对笔下人物的保护欲,具备“虐待商”。
写《冰与火之歌》的马丁老头是出了名的“虐待狂”。
每当读者对一个角色熟悉、甚至产生感情,他就把这个角色写死,血色婚礼的屠杀发生的时候,读者集体傻眼了。
他甚至说:“我不想让我的读者有一刻放松,让他们觉得他们喜欢的角色是安全的,在角色遇到麻烦的时候,我要让读者觉得感到恐惧,要让他们担心角色是否能活下来。”
所以他的小说及小说改编的《权利的游戏》才能让人如此欲罢不能吧。
3、优秀的小说家都具备“成为他人”的能力
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触动读者,并不是所有的角色能让创作者本人产生感情,能做到这两点的,一定是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和描写得非常逼真的世界。
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要具备“成为他人”的能力。
作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人。
成为他人就是用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如果一个角色是近视眼,摘下眼镜的那一刻,小说家的眼前也要随之模糊。成为他人就是用他人的方式说话和做事,黛玉说话和王熙凤说话一定是不同的。
冰火世界里有个群体叫“无面者”,他们戴上一个人的人皮面具,就会成为那个人,用他的方式说话,用他的方式行动,以假乱真,最终完全取代这个人。
优秀的小说家都是无面者。
每个人的行事风格是不同的,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也是迥异的,打个极端一点的比方:大象看到的世界,几乎所有活物都比他个头小,而蚂蚁注定看不到完整的世界的,因为它太渺小,它的眼睛的视野只有3°。
这就是所谓的POV,point of view ,即“叙事角度”。叙事角度不同,故事呈现的样子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人一说pov就提《冰与火之歌》,其实这是小说的常用技法,只不过冰火pov角色多且直接用角色名字做章节名,才显得特别典型。
曹雪芹也是POV的高端玩家。
写贾府这座府邸,黛玉初入贾府,是用黛玉的眼睛观察贾府,贾政巡览大观园,是用贾政的眼睛观察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用乡下老太婆的眼睛看贾府,他们看到的贾府是不同的。
写凤姐这个人,贾母说她是“泼皮破落户”,下人兴儿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外人冷子兴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通过不同的视角描述世界,小说家创造出来的世界会更加立体的,通过不同的视角描述人物,小说家笔下的人物会更加丰满的,通过不同的视角描述事件,小说家呈现的事件会更加富有层次。
4、如何把灵感变成完整的作品?
如何从不成形的想法出发,写出一部完整的作品?
写一部长篇小说是一个浩大且精细的工程,需要狂野的现象力和连贯的理想思维。其中需要做的工作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了。
首先人物要行动起来。
人物不行动是新手容易犯的错误。
《写作课》的作者艾丽斯·马蒂森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构思小说最先想到的不是主要情节,而是深陷特定处境的人物。对许多新手来说,人物及处境是可以信手拈来的,比如忧伤的两姐妹和身患重病的母亲,处事不公的办公室领导。但构思出能够打破僵局、推动故事发展、改变故事走向的事件却很难。
所谓故事,就是要平地起波澜的,要一个事件接着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所以人物必须行动起来。
比如《琅琊榜》里,兰园枯井藏尸案、庆国公滨州侵地案、杨柳心妓馆杀人案等是一件连着一件发生的,才能保证叙事的节奏。
其次,人物的行动要有合理动机。
动机不明的行动让人困惑,这是新手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
艾丽斯·马蒂森在《写作课》里举了一个动机不明的例子:女主人公去了一家商店,收养了一只小狗,后来辞职了。
读者读完一头雾水,他们对女主人公一点儿也不理解,所以也无从得知女主人公如此行事有何动机。
除了直接分析人物动机,更有意思的解决办法是展示人物在采取行动之前的经历,为什么突然养起狗来了,也许因为家人要移民,也许因为特别喜欢小狗的儿子过生日了,也许因为上司不好相处、工作压力很大。
动机还要合理,一旦读者觉得一个角色的行为莫名其妙、不合情理、不合逻辑,就会沦为烂片雷剧。
第三,要懂得铺成暗示,安排伏笔
契科夫曾经说过,如果第一幕里提及抢,那么第三幕必须有枪声。也就说,如果第三幕的枪声作为情节元素若要奏效,第一幕必须对枪做出铺成。
新手不擅长这件事,他们的文章常常缺少某种暗示,导致情节的发展十分突兀。
最近很火的日本电影《愚行录》,男主角看起来一直是是专心做新闻调查、富有职业道德的记者、爱护妹妹的哥哥,但突然就毫不犹豫杀人了。出乎意料但我却不会觉得突兀,而是在心里喊:我就知道他不像看起来的那么纯良无害!
因为电影开头就有暗示,男主角坐公交被要求给老人让座,他不情愿地让座后,假装自己是个瘸腿的残疾人,还佯装摔了一跤,故意让要求他让座的羞愧。这说明男主角是个不动声色、善于伪装、心机深沉的人。
第四,要学会设置悬念。
《写作课》的作者说,读者都是有好奇心的,要看作者怎么利用这种好奇心。
有时候我觉得,看小说的自己就像一头小毛炉,悬念就是那根近在眼前却轻易够不着的胡萝卜。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看《诛仙》,其中一个情节是张小凡去到一个地方,有一口井,可以照出心上人的模样。当时就想知道张小凡到底是喜欢碧瑶还是陆雪琪,可是狡猾的作者偏偏不告诉我,张小凡到底在井里看见谁,我就这样被骗着看了好几部《诛仙》。
从《写作课》获益良多,除了学习了许多实用的小说写作技巧,额外的收获是:以后可以用更内行更懂门道地眼光去欣赏小说。
我决定了,这辈子一定要写一部小说,不管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一定要写一部完整的作品出来,亲身去体验创作的酸甜苦辣。
作者简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