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仔细想想,荣格说的很对,一个人很多时候是活给别人的,为亲人,为朋友,为领导,为面子,为自己的各种角色。为自己而活,可不一定是从四十岁开始,甚至更晚,甚至一生,都没有活出自己。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用现代话来讲,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讲的是他自己,对他人来讲,甚至一辈子到他说的年龄点,根本达不到他说的境界。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因为他在那个年龄点,达到了他的目标 ,所以他才伟大。
很多人就如杨绛先生说的:“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所以很少考虑,自己心灵内心的声音,我要做什么,为我自己做什么。很多人,总是计划多于行动,总是说,将来我怎么做,我退休了怎么做,从来没有说,我现在怎么做。
杨绛一百岁之后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不屑于别人争,因为她要做好自己,她没有功夫与别人争。
她还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自己就是一个宏大的世界,一个人的三观正确了,那么他的世界一定是正确的。如果三观错了,那么他的世界一定是扭曲的。抱怨这个世界,往往是我们自己做错了,心灵是一面镜子,我们所有的言行,都照出的是我们自己。
做自己,做好自己,那么你的世界一定是美好的,充满阳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