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明确知道自己有“讨好型性格”的成分,是在去年底正面管教家长系统课上。当时做了一道心理测验题,说如果给你四个包裹,里面分别装着“压力和痛苦”、“无意义和无足轻重”、“批评和嘲笑”、“拒绝和抛弃”,问,你不想收到哪个包裹。我选择的是“拒绝和抛弃”。这背后代表的意义是,相比其他,我最无法接受“被拒绝、被抛弃”。而这种心理选择的人群被称为“变色龙”,拥有“取悦”性格特征(其他分别代表的是“乌龟”,喜欢安逸的性格;“狮子”,力争优秀的性格;“老鹰”,喜欢享受“控制”的感觉)。
当看到这样的解读时,我突然有被击中要害的感觉。细思极恐,原来自己是这样的性格。怪不得,我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有人觉得我很nice,考虑很周到很细心,但这背后我其实经常在委屈自己,心累,操心的命。怪不得,老公和老妈说我对外人很好,对家人有些苛刻,可能潜意识里,害怕被陌生人拒绝。怪不得,经常觉得自己的气场和内心不够强大,总想让自己不要过多的在乎别人,多在乎一些自己的感觉。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为何会如此?可能会说天生的,但想想,其实所谓“天生”,更多的还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一方面,我的妈妈尤其比较明显,是这样的性格,她也是过多在意别人的感受和看法,考虑非常周全细致。记得小时,我每次穿一件新衣服,她都会问我,有没有人夸赞?有没有说人什么?潜意识里,我也会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多余自己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我家属于标准的严父慈母型家庭。小时,父亲对我非常严厉(虽然其实他也很爱我),甚至他秉持的是孩子越小越要打的理论。小学之前,虽然是女孩子,但我时不时会挨打,或者挨骂。至今还会记得父亲生气时咬牙切齿的用力点我头的样子。当时弱小的我,非常害怕。为了更好的生存,我可能会慢慢的发展出“讨好型”性格吧。
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有了对自我这样明确的认知,我现在开始刻意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而委屈自己,自己对别人没那么重要,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但我相信,肯定会往着好的方向发展。
再说到孩子。最近,我发现,儿子也有类似性格的倾向,这是我不想看到的或者想刻意避免的。越小的孩子,身体就像一个信号接收器,感觉越敏锐,可以捕捉到大人的情绪和大人间的关系微妙的变化。我儿子虽五岁不到,但我和爸爸之间如斗嘴或者争吵几句,他都可以敏锐的捕捉到,就会很刻意的去维护爸爸妈妈的关系,想去扭转,促进我们和好,说奉承我们的话。这样的话,孩子很会辛苦,心累。而且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此时的孩子不再是处于孩子应有的位置,而是不正确的站在大人的位置去协调关系,这是序位的一种错乱,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不想看到这样的局面,也不想他有太多讨好型的性格,因为我知道这样的性格有多累。希望他可以快乐做自己,做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我也得自我检讨,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跟先生有何不愉快,如果有必须要沟通的,尽量注意语气,或者给孩子打个预防针吧,做个心理建设,告诉他们爸爸妈妈没有在争吵,只是有些事情需要沟通。相信做好的这一点,应该会好很多。看过这么多育儿的书,听了这么多理论,至少我知道打骂解决不了问题,或者无法长期根本的解决问题。所以不会对孩子进行经常的棍棒教育。只要我做好了自己,当我不再是这样的性格时,相信孩子也会看到内心更强大的妈妈,也会慢慢变得更加内心强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