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著)是描述美国在1932-1972年之间的断代史,读这一套书就像拿着特写镜头去观察当时的社会,正好赶上美国从最低谷(大萧条)到复苏和崛起的过程中很多关键时刻,读起来可谓大气磅礴,读得我心潮澎湃,一直想着如何与大家分享。但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像是一段段新闻报道的堆砌,虽然够真实和细节,但是逻辑性和可读性极差。我要做的将本书的内容打散后,再按照一个个事件或者主题重新整合,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内容进行精简,帮助大家快速获取书中精髓。
每个人都知道珍珠港事件是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那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国人民都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呢?
1937年12月12日,是美国海军船舶的休息日,“帕奈”号军舰上的官兵也在享受周未。这馊重达450吨的浅水军舰设计的初衷,仅仅是为了保护美国航运和美国公民免受长江沿线游击队的侵扰。12天前,驻日美国大使就把美国军舰的位置及其可能执行的任务告知了日本政府,“帕奈”号指挥官了J·J·休斯少校休斯也早早给军舰插上了星条旗。攻打南京的日军军官也知道休斯的确切位置。
但后来却证明,这恰恰造成了他和军舰的不幸。下午一点半,两架三菱战斗机俯冲轰炸并扫射军舰和油轮,直至它们全部沉没。后来,运输幸存者的救生艇也遭到日军的机枪扫射。其中,两名美国水兵和一名平民遇难,11名船员受重伤。美国大使约瑟夫·C·格鲁回忆起“缅因”号战列舰于1898年被炸沉的遭遇,以为美国将对日宣战。(当年缅因号事件成为美国-西班牙战争的导火索)
但事情却没有按照同样的轨迹发展。日本以各种解释和道歉为托词,美国很快接受了。美国国务院同意日本所言其攻击只是一次“失误”,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上海军事调查法庭后来发现的证据无可辩驳地表明,沉船命令是日本军官下达的。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此次事件意在试探美国的勇气。如果是这样,攻击者有理由感到高兴。现在他们知道,美国是一只纸老虎。
“帕奈”沉船事件逐渐被遗忘,只因为罗斯福总统知道为他们伸冤的时机还没有到。罗斯福曾在一次公共工程署的项目落成典礼上放飞过一个试探性的“气球”,他说:“无法纪的现状正在世界蔓延。疾病开始蔓延时,为了控制疫情,保护社会不受疾病的危害,大家会赞成对病人进行隔离检疫。”总统说,热爱和平的国家必须和世界上各国配合。正如总统所预料,这引起了全国震耳欲聋的反抗声。社论以及私人来信都指控他是个好战者。罗斯福再一次触碰到了这个国家最敏感的神经,一夜间,被逼到了防守位置。
1937年4月底,国会延长了《中立法》,根据中立法的要求美国禁止向任何一方出售武器,所以别说参战,就是想帮个忙都不行。最荒唐的事情莫过于9个月后,印第安纳州众议员路易斯·勒德落提出的一条立法。他提议,国会宣战要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投票通过后才能生效。还好该法案最终没有通过,美国算是躲过了一截,否则其他国家将可以肆意对待美国,并逍遥法外。
后来,罗斯福曾向一位朋友坦言:“你努力引导人们向前,回头却发现无人跟随,这是件多么糟糕的事情啊!”
罗斯福暂时无法说服国会和民众参战,但是最固执的孤立派(指支持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孤立主义,反面为干涉派,就是主动参与和干涉国际事务)也明白强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总是没有错的。罗斯福总统在1938年1月28日前往国会提议拨款 10亿美元建立“两洋”海军,并得到了批准。同时,罗斯福开始未雨绸缪,提前了解民航客机制造商需要多少时间能转换为生产军用战机,因为他预感到战争的临近,并坚信空中力量是克敌制胜的关键。罗斯福提出8000架战斗机的计划,当时德国拥有8000架轰炸机和战斗机,而美国只有1650名飞行员,寥寥几百架老式飞机以及13架还没到货的B-17轰炸机。后来证明这是多么明智的决策,如果没有这一只空中力量就无法再1944年在诺曼底一举击溃德国空军。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到纽伦堡参加一年一度的NC聚会并发表演讲。美国两大广播公司对该事件进行了播报。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第一次在短波上听到了希特勒的声音,它的仇恨之深,听众都为之震惊。演讲的内容大概是:对于捷克斯洛伐克对日耳曼人的压迫,德国将不再忍气吞声。
此次演讲代表着斯洛伐克危机的开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其实希特勒就是想找个借口开战。经过紧张的18天的博弈与权衡,英、法两国决定放弃盟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取划给了德国。
对此,当时还不是首相的丘吉尔说:“英国和法国必须在战争和耻辱之间作出选择。他们选择了耻辱,却还是要面对战争。”
美国人民通过短波一起见证了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全过程,切身感受到了欧洲的紧张局势,把美国从长眠中唤醒,抓耳挠腮,惴惴不安。轰炸、入侵和战争突然间就要发生了,这在上一个夏天还不敢想象。
但是反战情绪依然是主流。1939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总统邀约国会政要到二楼椭圆形办公室,并让国务卿赫尔亲自展示各种证明希特勒野心的证据,想要说服他们修订《中立法》。其实就差博拉同意,参议院将一致通过。但是博拉依旧固执己见。
博拉说:“今年不会发生任何战争,所有这些恐慌都是人为造成的。”
绝望的赫尔说:“你来我办公室读读电报吧。”
博拉面无表情的说:“我在欧洲有消息来源,比起那些国务院的消息,我认为我的消息更可靠。”
赫尔气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对总统说:“嗯,长官,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你的票数不够,就这么简单。”
罗斯福平静地对他们强调,若出了事是他们的责任,然后就问候晚安道别了。
赫尔与博拉的争论刚过一个月,波兰时间9月1日凌晨5点20分,德国进攻波兰,欧洲战争开始。后来博拉解释所谓消息来源是国外报刊。
1939年9月17日,波兰的华沙广播电台就开始播放德国国歌。
1940年4月,德军入侵丹麦和挪威
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荷兰、比利时、法国。
4天后荷兰投降
16天后比利时退出战争。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英军陷入绝望境地,不得不进行应用壮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最后只剩下号称世界最强的法国军队留在欧洲大陆孤军奋战。
1940年6月22日,法规投降,德国占领巴黎,并建立法西斯政府(维希政府)
之后就是不列颠之战,英国皇家空军与德国空军在英格兰上空交战,争夺英国的制空权。
丘吉尔正告希特勒:“我们绝不会退让、失败。我们将坚持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在近海和远洋战斗。我们的空军将愈战愈勇、愈战愈强。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我们的本岛。我们将在海滩战斗。我们在哪里登录,就在哪里战斗。我们将在大街小巷战斗,在田野山岭战斗。总之,我们绝不屈服。”
1940年又赶上美国总统换届,美国历史上没有一任总统超过两届。虽然竞选第三个任期并不违宪,但是这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起初罗斯福并没有打算打破传统,但面对眼前的情况,他担心竞选上来一个孤立派总统,这对美国将是无法想象的灾难。罗斯福相信他可以保证他这一代人不受战争侵扰,但代价极高:下一代人将不得不孤军奋战,处于绝对的劣势。想到这里,罗斯福决定帮助英国的同时赢得竞选,虽然这确实很难。
其实欧洲战争开始不久的时候,罗斯福就对交战潜艇(特指NC德国的U型潜艇)关闭了美国水域,并提出了“现购自运”法案,即允许英国用现金购买军火,同时自己负责运输。
他又向英国提供了50艘超龄驱逐舰,以换取美国在西半球英国海军和空军基地99年的租赁权。现在看来,美国更像趁火打劫,但是对于当时的英国就是雪中送炭。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这是自购买路易斯安那州以来,美国为国防迈出的最重要一步。(1803年,美国以1500万美元向法国购买路易斯安娜州,核算下来大约每英亩三美分的价格)
1940年6月10日,罗斯福提出要在和平时期征兵的议案。这大概是任何在职总统寻求连任过程中提出过最具有争议的议案,因为甚至是乔治·华盛顿也未能劝服国会同意在和平时期征兵。6月1日,盖洛普民意测验称,大众对和平时期征兵的支持率和反对率持平,但是法国沦陷后,支持率逐渐上升到67%,再到71%。最终国会通过了该法案。
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美国青年绝不会服从这种奴役性法案,肯定会站起来革命。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10月16日,已有1600万美国年轻人应征入伍,大家的情绪似乎还挺高涨。
1940年末,罗斯福刚赢得自己的第三次总统竞选,接着却得了鼻窦炎,为了调养身体,他乘坐“塔斯克洛萨”号巡洋舰在加勒比海享受日光浴,同时在思考着英国的境况。这时,一架水上飞机降落在旁边,并送上一封丘吉尔的亲笔信—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曾说过:“这也许是丘吉尔一生中写的最重要的一封信。”信中说,英国现在已经弹尽粮绝,也没有资金再买入军火,国库存款也只剩下最后的20亿美元。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罗斯福总统是否有方法能在美国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拯救英国于“水火之中”呢?
收到丘吉尔的来信时,霍普金斯也在军舰上。他一开始并没有发现罗斯福已被这封信打动,过了好一会儿,霍普金斯才意识到总统正在努力思考——霍普金斯称这种状态为“加油”,他说:“罗斯福经常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正在休息,什么都不关心,实际上正在沉思。丘吉尔的回忆录中记载,霍普金斯而后告诉他,总统一个人坐在躺椅上,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两天的时间,他都没有做出决定,他陷入沉思,一句话都不说。霍普金斯知道他的脾气,也没有多问他什么。“一天晚上,他突然拿出了一整套计划……毫无疑问,他已经找到解决办法了。”而这个计划既可以解决丘吉尔面临的困境,又可以让希特勒无力还击。它恰巧是众议院第1776号法案,即举世闻名的租借法案。
1941年3月,该法案通过,伦敦到处飘扬着美国国旗。为了能够成为英国坚强的弹药库,美国工业必须加速发展。重工业雇佣300万新工人,生产新军工设备。同时,他冻结了德国和意大利在美国的资产,扣留了轴心国和其他轴心国控制的船只。美国陆军航空队宣布,将训练8000名新飞行员援助英国皇家空军。罗斯福把10艘海岸警卫队快艇移交英国。
最后,美国派海军陆战队登录冰岛,并称目的是防止别国利用冰岛的海军和空军基地对付美国,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在冰岛作战的英国军人。这已经超越了租借法案,实则已经参与到了欧洲战争。当然德国纳也看得出来。被激怒的德国想要对美国船只发动潜艇战,但希特勒意识到这正是罗斯福翘首以盼的结果,好让他有正式开战的借口。希特勒命令海军上将埃里希·雷德尔尽一切可能避免美国的船只遭到袭击。在当时的情况下,希特勒也没有别的选择,因此他刚下了一个最大的赌注:进攻苏联。此时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他最不想要的话,那就是另一个强大的敌人。
1941年8月9日,美国“奥古斯塔”号巡洋舰及其护送舰队停在了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及其护送舰队旁边,两国舰队一并前行,数量之多,阵仗之大,足以进行一次大规模海战。丘吉尔告诉罗斯福:“我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要感谢上帝,感谢在这一时期,有你这样的伟人执掌美国政府。”在三天的时间里,两国首脑与双方工作人员起草了一份联合声明,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西洋宪章”,它主张自由国家的人民有权利选择本国的领导人、收复被武力占领的本国失地、彼此自由贸易、以平等原则获取原材料、都助改善贫穷落后的国家、打败侵略者,并享有公海自由航行权,丛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9月4日,在冰岛海域,德国U-652 号潜艇指挥员发现自己遭到深水炸弹的轰击,同时还发现水面上有一驱逐舰。很显然,那些战舰是英国的,而且想置他于死地。但他错了,那些深水炸弹确实是从一架英国飞机上投下的,但“基尔”号驱逐舰却属于美国。“基尔”号舰长看到两枚鱼雷朝自己袭来,他采取回避战略,并发射深水炸弹自卫。德国U-652号潜艇和美国“基尔”号驱逐舰都未受损坏,但事实上,德国打响了德美战争第一枪。罗斯福将德国此次做法称为“海盗行为”,并下令海军部队不再“搜索即巡捕”,而是“搜查即毁灭”换句话说,一发现德国船只就开火。德国和美国在海上等于已不宣而战,对此,在美国国内,民意测验显示2/3的美国人赞成开战。
10月15日,德国“狼群”战队袭击了位于冰岛以南400英里的英国护航队。护航队司令官发电请求救援,前去营救的是由“奇尔尼”号带领的5美国战舰。“奇尔尼”号是美国最好的驱逐舰,投入使用只有一年时间。它的侧翼受到鱼雷袭击,尽管最后没有沉没但美国人民还是第一次看到了“二战”中本国人员伤亡名单:2人受伤,11人失踪,大概已经遇难了。总统宣布,这次战争并非意外,德国早就制订好一个长期计划,准备把美国船只全部赶出海域。他还说,历史已经见证了是谁打响的第一枪,“我们美国人民已经准备好战舰,即刻准备战斗,时刻准备好捍卫我们的国家”。
两星期后,另一驱逐舰“劳本·詹姆斯”号,在冰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时,驶进了德国U型潜艇的鱼雷射程内。这次,美国驱舰被击沉了,船上100多名美国水兵因此遇难。 此次沉船事件轰动了美国新闻界以及整个美国。但是国会最终没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宣战。
这17个月以来,罗斯福一步步前进的同时,制定各项政策,不断暗中挑衅希特勒,想激起这位日耳曼人的愤怒,并由此让他大开杀戒。可希特勒从没有被激怒,他一再安抚暴跳如雷的手下军官,让他们再忍一忍,很快就能与苏联的战争见分晓,到那时再把德国“狼群”战队调去全面攻击美国海军也不迟。对日也是如此,只不过日本与德国保持了高度的默契。他们不仅没有大开杀戒,反而都聚集在华盛顿,要与美国谈判。当然谈判都是幌子,拖延时间才是他们的目的,谈判时间拖得越久,轴心国就越有时间征服全世界。
罗斯福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已黔驴技穷。舍伍德之后说,“他使尽浑身解数,如今一筹莫展。”
克莱尔·布思·卢斯认为罗斯福对希特勒的手腕应该更加强硬。她说,每位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动作。丘吉尔做“V”字手势,希特勒高举右臂,墨索里尼昂首阔步。当被问及罗斯福有什么标志性动作时,克莱尔舔添自己的手指,然后伸出去试了试风向。这个比喻确实很巧妙,也是事实,不过罗斯福这样做是绝对有必要的,总统应该知道美国人民的想法。内部分化的国家是不可能在战争中赢得伟大胜利的。他比美国人民先走了一步,不,甚至是两步。但如果他走得太快以致脱离了人民,那他就失去了人民,也就不可能再次宣誓就职了。
1940年9月4日,赫尔警告日本不要插手越南事务。当月晚些时候,总统宣布,不再向西半球以外的国家运送废钢铁,除了英国。日本深受这个他们所谓的“不友好行为”的刺激,第二天就与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三国保证如缔约国一方受到目前未参与欧战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1941年夏,事态已经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7月24日,日本军队正式占领中南半岛,包括越南地区。两天后,罗斯福总统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这就意味着日本再也不能来美国买石油了。英国采取了同样的行动。这个问题虽然严重,却不致命,因为日本国内石油的首要来源是荷属东印度群岛,那里每年可向日本售出180万吨石油。
接着就出现了真正的致命一击。荷兰驻雅加达殖民地的总督冻结了日本在雅加达的资金,并立即终止了当时仍然有效的石油合同。日本首相近卫文磨意识到这是一次真正的危机。事实上,日本军队的坦克飞机所用的每一滴石油都依赖进口。民用石油立即实行配给。9月,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到达华盛顿时,非常伤心地告诉媒体:“现在全东京连一辆出租车都没有了。
日本最多只能支撑几个星期了。圣诞节之前,他们还可以靠私人来源弄点儿石油,因为英美公司在中立国有一些石油储备,但是现在多一天都等不了了。近卫首相把日本政府的要求传达给格鲁,如果美国政府停止向蒋介石供应军备,不再在太平洋上修建新的防御工事并帮助日本天皇解决原材料和市场问题,日本答应不再以中南半岛为军事基地,在“解决”完中国的问题后就从中国撤退,并且“保证”菲律宾中立。
对此,格鲁提醒华盛顿政府,日本天皇身边有一批比近卫更坏的亲信,如果美国不对近卫客气点,近卫很可能会被这些人中的某一个取代。赫尔并没有听进去,仍送去强硬的最后通牒:日本必须从中国和中南半岛撤出所有军队,废除《三国同盟条约》,并与邻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赫尔似乎觉得美国可以以任何方式对待日本。就政治局面而言,对于当时的近卫首相来说,他确实可以这样强硬。但不幸的是,近卫首相很快下台,东条英机继任,他被称为东方最凶猛的鹰派人物,他的上台预示着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其实,美国的情报机构已经获取了日本的密电代码,因而知晓日本的每一步行动。在最后一次截获的情报,可以断定行动时间为珍珠港时间12月8日,但是无法确定地点。所以华盛顿就给夏威夷和菲律宾的司令官都发了这样一条电报:
此急件的目的是提醒你们,战争即将来临。以太平洋地区和平与稳定为目的的美日谈判现已停止,日本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天内会发起武力侵略行动。做好适当的防御部署,并准备实施WPL-46所规定的任务计划。
但是夏威夷陆军司令沃尔特·肖特将军和太平洋海军司令赫斯本德·E·金梅尔上将都决定不执行WPL-46作战计划。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日本就不可能偷袭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定性为一次偷袭,其实是日本闹得一次乌龙。在当时不宣而战会被认为是背信弃义。日本原来的计划是先向美国宣战,然后在美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轰炸珍珠港。原本的计划是日本外交官在12月7日下午1点会见赫尔,把包含宣战内容的电报送到赫尔手中,下午1点20轰炸珍珠港。但是,由于周末电报解码解码员在前一天提前下班,导致那些密电没有按时解码完成。当日本外交官拿着电报到赫尔办公室的时候,已经是下午2点21分,珍珠港已经是一篇火海。
当时,日本外交官野村呈上刚刚译完的电报,抱歉的说:“我本来奉命今天下午一点就把此文交给你的。”
赫尔气得颤抖地说:“你为什么要在下午1点的时候把它交给我?”
“我也不清楚。”野村回答道。
赫尔扫了一眼电报,然后愤怒地说:“我不得不说,在过去9个月我们双方的谈判中,我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假话....而且我担任政府公职50年来,也从没看到过这样一份谎话连篇、事实扭曲的文件。就你们说的那些鬼话,我到现在都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哪国政府能够说得出口。
野村正准备开口,只见赫尔朝门边点了下头,示意他们离开。
美国除了几艘已经出海的航空母舰外,其余的都被日本击沉了,包括8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和多艘驱逐舰,美国已经不再拥有太平洋舰队了。
罗斯福和政府中的每个人,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他们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军事基地就如此不堪一击,并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他即惊讶又生气。
“我们的飞机竟然摆在地上被炸毁了!”他一遍又一遍地说,同时用拳头捶着桌子,“摆在地上!”
此次事件直接导致美国想日本宣战,同时德国作为日本的同盟国,也正式向美国宣战。
安迪·艾奇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无比愚蠢的敌人帮我们解决了进退两难的处境,也清除了我们的疑虑,使我们的人民团结一心,开始走上了那漫长又艰难的捍卫国家利益的道路。”
彩蛋1:
德国在国际上声名狼藉,不仅犯下暴行,而且大肆宣扬暴行。他们从一开始就枪杀人质,即使在美国,也几乎没有族群支持它。不久后,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德国与自己的盟国意大利也开战了。随后,德国占领希腊,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释怀的事情:一名德军军官命令一名希腊士兵把希腊的蓝白国旗从雅典卫城上降下来,士兵照做了,旋即身裹希腊国旗走下雅典卫城的边缘护栏,默然从300英尺高的城楼上纵身一跃。即使没有希腊血统的美国人,听闻此事也会感动。
彩蛋2:
在英国与德国苦战的时候,米勒的诗集广为流传,尤其是后面四句。美国人第一次意识到,美国是多么亏欠英国,以及美英两国的命运是多么休戚与共。
我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英国有不少我不喜欢的,还有不少我忍着的,
但没有英国的世界,
我也不愿意独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