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其发展的逻辑。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等,说明城市的发展具有其阶段性,每个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不一样。罗斯托的理论还指出以人均GDP3000美元作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水岭,投资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呈现下降趋势,必须将发展战略重点从外贸依赖向内需驱动转变。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普遍面临“人均GDP3000美元”的转折困境,在内需驱动的大背景下,多数城市都面临着转型重任,需要从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向内需满足型经济转变,但转型顺利与否,除了政策支持,更需要结合城市的特点进行引导和调整,而且不能忽视“路径依赖”、“区域竞争”等重要因素的影响。
东莞在08年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受到重大打击,欧美订单的大量减少导致一批企业和工厂倒闭,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09年东莞的GDP增速排名广东倒数第一。依托深港穗经济走廊的优越区位,东莞早年以来料加工制造业为主导,成为广东制造业重镇,外贸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凭借深圳、广州等产业高地的功能外溢以及自身的制造业传统,大量制造企业在东莞形成,包括众多台湾企业、香港企业和部分欧美企业,也激活了大批中下游配套的微小企业发展。在改革开放发展前期,制造业的繁荣打造了东莞的经济奇迹,GDP增长速度连年排名前列,“东莞制造”闻名全国。
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与之配套的服务业,比如商贸服务、商务旅游等等。由于城市能级不高,夹在广深两个超级城市之间的东莞在金融、会计、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发展相对缓慢,而与食住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则发展较快,建立了大量星级酒店和餐馆。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比较特殊的服务行业——色情服务业。由于色情服务业不被政府法律和政策允许,故一直在“地下”运行,属于地下的非正式经济。其规模据网友估计有500亿元之巨,占东莞GDP约十分之一。
在金融危机前,东莞也意识到外向型经济比例过大的危险。东莞800万人口,600万是外来人口,一旦外向型产业出现问题,不仅冲击经济基础,更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同时,长三角和内地的崛起,引发珠三角“用工荒”,东莞模式的可持续与否也引起了担忧。东莞尝试转型发展,建设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主打软件、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但从效果来看,东莞现代服务业的突围并不算成功,一方面没有广州的文化和信息集聚优势,另一方面也缺乏深圳那样的服务业基础和创新环境,东莞对外向型制造业的依赖仍难以改变。在产业逐步向珠三角核心区外围转移后,惠州在接收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对东莞的地位也造成了一定冲击。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的危机也终于全面显示出来,GDP的大幅下滑和企业的大量倒闭引起,倒逼之下唯有“加快转型发展”。但转型不是你想转就能转,产业的路径依赖、区域城市“群雄并起”,不断挤压转型空间。周边的城市,每个都有产业转型的欲望,也有转型的基础,尤其是广州、深圳,已经在文化、信息、资本等各种新发展要素上占据了高地。东莞沦为“性都”——最让人铭记的,竟然是国法不容、政策不许的色情服务业,确实是讽刺但也是无奈啊。
“扫黄”确实会对东莞产生一定影响,但“扫黄”也是必要的“再倒逼”阶段,是对政府治理和发展智慧的进一步考验。东莞将何去何从?东莞能否打破外向型经济的“紧箍咒”,再走出一条符合趋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最后,想说说两点。
一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东莞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认为水乡文化应该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以水乡特色为基础的创意文化、以体育竞技为核心的休闲娱乐、以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为主导的服务业,或可形成东莞新的产业特色。
二是城市空间格局。东莞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中心城市,莞城的经济实力并不是最强,其他镇街在经济联系上也并非以莞城为中心,而是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形成区域经济板块,东莞市域仅形成松散的行政意义上的联系。结合产业转型,未来东莞需要打造“强中心”城市还是形成网络式、多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如果要形成上述两种结构,需要怎样的发展策略?这都需要进一步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