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那真名士年代
古代士气,饱满民风,“是真名士自风流”,在民国是世相常态。
民国是丰富的,是古典神韵与潮流元素碰撞激烈的文化景观,与传统开放接续,与世界包容融会;民国又是独特的,政要、商人、教授、文员、工农都各有样子,风采最是鲜明。
民国的“士人们”待人文明而规矩,方圆自定,却也张扬不羁,一身傲骨。行动的时候,纵然受着唾沫星子、受着拷打,膝下仍有正气;说话的时候,掷地有声,凛然有自尊——假话、奉承话、违心之言,都是他们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章太炎、梁启超、胡适、蔡元培、陈寅恪……如斯风流恐怕难以再现。他们个个是人物,博闻、广识、聪明、勤勉,这样的形容放在他们身上倒显得轻薄、失了分量,唯有“承担、独立、自由、创造”与他们相称,与其生
活伦理相合。他们对自己有要求,独自个儿顶天立地,天生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气节与风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民国大师敢作敢为,热血、豪情、胆气拧成一股劲儿,各色人等身上无处不透着坦然、率真;他们铁肩担道义,世事多舛而情怀不减、信念不衰,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最温热的一部分。
鲜活的例证当然举不胜举,西南联大时期尤为传奇。傅斯年赤心创建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视原则、规程几乎超过了生命;陶云逵冒着被敌人炸死的危险跑遍云南全省,调查少数民族社会经济、语言分布、宗教信仰、地理环境,创办边疆人文研究室和《边疆人文》杂志;梅贻琦在风雨飘摇之秋,一身坚毅果敢不改,以真君子的姿态当了清华十七年的船长……林语堂就有经典之论: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一路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家国却是心头之首要责任,稍稍安稳了,随身箱子里的长衫西装抖出来,穿上了又是一往如常的姿态——正直的尊严、斯文的气象,即刻就恢复了,一点看不出怨恨愁惨。学养上的至臻追求,人格上的崇高境界,在大师们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叫后来者得以触摸到当时知识分子背后那一根瘦弱却坚硬的脊梁。
民国一度是中国文人思想最自由的时期之一,人们身上的枷锁卸下了,国学功底深厚的人出国留学,真正做到了中西结合。正是陈寅恪先生强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孕育了民国时期真正的大师。
巾帼不让须眉,民国的女子也是有烈性的。
吕碧城清醒而自持:“生平称心的男子不多,梁启超早有妻室,汪精卫太年轻……我要的不是资产和门第,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以文学自娱了!”
张幼仪坚硬而能干:“我生在变动的时代,所以我有两副面孔,一副听从旧言论,一副聆听新言论。我的内在有一部分停留在东方,另一部分眺望着西方。我具备女性的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
胡蝶能屈亦能伸,潘玉良“质本洁来还洁去”,而林徽因依然是人间的四月天……她们个个都活出了独特而丰盛的人生。
翻翻民国老照片,黑白的底子况味十足,陈旧却毫无沧桑之感,反令人眼前一亮。那一本正经的天真淳朴,至难模仿,也难以传承下来。阮玲玉、周璇的娇嗔与柔弱,带着天然的性情,率真得可爱,绝无矫揉造作之嫌;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带着暂时解散的中国营造学社的使命,跟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南下,在李庄安营扎寨,继续艰苦地考察与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以及翔实的文字记录,林徽因即使肺病缠身也不失精神,将资料整理工作鼎力承担,梁思成是她最好的伴侣和搭档,乐观豁达,“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的高贵和斯文”,如此信念和意志,岂不可敬可叹!
民国男女的婚恋聚散,亦是一道道风景。登报发启事,实为寻常,以社会主人翁自居,没有丝毫畏怯或扭捏。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飞蛾扑火、情话痴缠或许是世人最为熟悉的,就连
平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在许广平面前也得“缴械投降”,末了还会带一句:“广平兄,我是你的小白象呀!”
西装小脚的软硬搭配,老少登对的天作之合,甜酒苦酒的推杯换盏,跨国联姻的相濡以沫……历史的枝头满园春色,尽在这最后的古典与最先的摩登之间。
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不管是大气磅礴的好男儿,还是盈盈秋水般的好女子,逢了民国时代,该是怎样的命运,怎样的幸运?
1990年8月,“一代宗师”钱穆驾鹤西去,台北公寓里,思想的火花凝成了史学的标本;2009年7月,季羡林也在北京仙逝。当年那支学贯中西、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队伍大都远去了,任抗战的烽火与内战的硝烟在历史舞台上纷扰,任政治斗争的阴谋与文化峥嵘的活力在岁月航道间此消彼长,无论大陆还是台湾,他们都是静寂了的,而后来人,除了缅怀,只能追随。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所谓“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当下中国,不是“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而是“大师远去,暂无大师”吧!
前言
那些远去的良知与风骨
当中国浩荡地崛起,当时代汹涌地向前;当历史鲜活地与我们撞怀,当民国隆重地向我们走来……
任心遥想那一个时代的潮起潮落,侧耳倾听那一批人物的风云命运,才发现,他们离今天并不遥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喟叹不已。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提起民国男士,总会想起历史上另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和那个时代里任性率真、踔厉风发的文人。三曹,建安七子,嵇康、阮籍、谢安,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串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杳渺处轻轻地摇响。
侧耳倾听,以心顾盼,当瞩目于民国时代,才惊觉,才讶异,才钦敬,才震撼……
他们身处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总而言之,这是一批兼有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他们的生活里有比其他东西都重要的——不可夺之志,是对学问的探求,是对社会、历史、民族与自我生命的承担,是对独立精神的坚守,是对自由人格的追求,是对创造力的无尽开拓。故而,心才有了着落,精神才有了寄托,人亦有了安身立命之处,于是,总要有所在意,有所守护。总而言之,这是一股既富于性情,又加之坚守、捍卫的力量。
他们是一代教授,还是一代学人。
讲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随心所欲,显示的是师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羁的张力。因此,它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这样的教育背后,是一种生命承担意识。
而他们自身,哪一个不是终生都完整地保持着生命的赤子状态?
治学,精就精在它的孜孜以求、纯粹至极,显示的是学者的真姿态,一份为之而生的热情。因此,它不单给时人以鼓舞,更让后世也受之启迪、仰之正气。在这样的智慧里,充盈了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混合了顽皮、满足和欣喜的神态,形成了真正的学院派,为学术而学术,并以生命的自足为无上存在。
而他们的言辞、作品或成果,哪一项不是至今都灿烂地绽放着生命的智慧之光?
本书选取了蔡元培、胡适、辜鸿铭、刘文典、王国维、赵元任、黄侃、吴宓、傅斯年、张伯驹、鲁迅、梅贻琦十二位民国先生,着笔于各自真性淋漓、学养不凡的生命剪影,展现了一代民国真名士的灼灼底气。在每一位人物的篇前,加设了个人档案,以示先生的简历,使读者达到初步了解、立体甄别,并从大师的身上汲取心的能量,给当下生活带来思考与出口。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倾听真声音,追逐真精神,积蓄真涵养,张扬真性情;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进入人生的大视野、大境界、大气概、大幸福;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有所在意,有所信仰,有所执着,有所感动;
让我们如他们一般,在追逐的道路上把承担、独立、自由、创造纳入日常生活轨道;
……
奔跑起来,延循着百年的光阴,谛听着时代的强音,且看一代民国大先生!